中国海外据点在哪?
我参加了一个考察团,去了两个海外的据点——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 说实话,我在国内参加过多次孔子学院的培训,也去过国内几个省里的儒学基地如兖州、曲阜等地,但坦桑尼亚和肯尼亚这两个据点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为什么说深呢?这是因为在坦桑尼亚的孔子学院里除了有汉语教师以外还有中国文化教师,负责教授中国传统艺术(如武术、古筝等),而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孔院里甚至还有食堂!当然,这二地的孔院都设在了大学里面,是大学的一部分,所以从观感上来说并没有特别“海外”的感觉……只是偶尔会看到当地学生穿着民族服装跳着传统的舞蹈走进课堂。
另外,无论是坦桑尼亚还是肯尼亚,其语言中都广泛使用英语,而二者官方语言为斯瓦西里语与基马特乌语(肯尼亚)。我们在当地交流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不过,虽然汉语在这些国家基本能够使用,但是文盲率却高得惊人。例如在堪萨斯城黑人聚居区的一个华人超市里,我问一位看起来十分聪明的中国商贩——“先生/小姐,请问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吗?”——他竟然茫然地答道:“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美国的华人中也有很多人不会写自己的姓。因为在中国大陆很多姓都是多音字或形声字,比如“钱”,“严”等字的姓氏。这些汉字在美国华人的日常书写中往往被简化成简单的英文字母,导致他们的姓氏跟自己的名字一样陌生。而这种情况在北美各国都有出现。
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先民已开始在东海及南海沿海从事划艇航行作业和有目的的航海活动。传说中的黄帝和禹,都曾到过东海。秦汉时期,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水平都有显著提高。秦始皇多次巡视东海沿岸,并曾派大军和方士东巡求仙并开发沿海岛屿。汉代,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也有很大发展,航海范围更趋扩大,向南已能到南亚、西亚以至非洲东海岸。
据中世纪欧洲史家考证,希腊和印度之间有一“stir”(锡兰)国,与中国和蛮狄(欧洲)通商,此即当时的中国。唐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经济文化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世界上当时最强盛、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唐在南部和东南部沿海许多地方都设有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事务。当时与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达70余个。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兴旺发达,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手工业品包括生产用具经此传向日本及东南亚广大地区和西亚、北非各国。1760年出版的《南洋贸易志》记载,中国在海外的14个主要通商点包括马六甲、爪哇、新加坡、缅甸等。
明初郑和率船队7次出使“西洋”,访问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历时28年,规模宏大,是闻名于世的史无前例的航海壮举,对中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友好相处,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首次远洋航行早80余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此外,福建泉州的伊斯兰教徒陈得新及其子孙,14世纪多次组织船队赴南洋贸易,足迹遍及泰国、老挝和越南南部等地,当地有些地区还因此被称为“华商地”和“华商社”。福建龙溪人郑芝龙于1623年率船从泉州出海远航,在东南沿海及日本等地辗转经商,历时20多年。明末清初,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地区坚持抗击外来侵略者并收复台湾。
清朝前期统治者出于海防及巩固自身统治的考虑,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除对外朝贡贸易和少数口岸有限通商外,严格禁止与外国进行民间贸易。雍正初年,清政府以防范外来侵略威胁和镇压沿海人民抗清复明斗争为理由,宣布实行更严厉的“海禁”,不准商船渔舟出洋,沿海人民内迁。乾隆二十二年(1757)起,清政府只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开放,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实行种种防范和镇压措施。这些政策的推行阻抑并实际上中断了中国同东南亚乃至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正常交流,使中国长期失去开拓海外市场之良机,并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也使东南沿海地区人们的海外开发活动遭到严重破坏。但从总的方面来看,早在明代之前,中国沿海地区居民特别是闽粤沿海地区的人们,就已同东南海岛国家的人民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明代以前,东南亚一些国家和中国云南及粤桂琼闽等省就存在着种种天然联系。
这些地区在语言、文化、宗教、习俗、心理等方面都有不少共同点和亲缘关系,至今东南亚一些国家仍保留着许多唐朝和明朝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痕迹。“下南洋”便是长期以来闽粤地区人们在生产生活及思想文化上的产物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