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行好不好?
中国很行,但只对中国人很行。 这是由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国家中除了朝鲜外,没有一个类似我国这样的国家,所谓国进民退,实际上是国家在金融领域、房地产行业等各个领域强力介入,挤压民间空间的结果。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1980年至2013年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7%,但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率却只有6.5%;1993年至2014年末,我国的CPI平均上升了3.3%,而同期美国CPI上涨幅度仅为2.1%(注: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如果没有国家的干预,我国经济的增长应该会更活跃,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会更快提高,物价上涨也不会这么平稳。
但实际上,由于政府的强力干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快,但是国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却很有限。数据显示,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6倍多,外汇储备增加了近60倍;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了2倍,贫困人口的比重反而从10.7%下降到了1.7%。(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而那些没有国家力量加持的经济体呢? 同样是在20世纪90年代,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汇率都出现了大幅贬值,其中韩国汇率贬值了24%,台湾地区汇率贬值了29%,新加坡汇率贬值了15%。
当然,这三者都是亚洲经济崛起的典型样本,并且与我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在这三者中,我国与新加坡的关系最好,与港澳台的联系最紧密。 我们来看看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这些经济体是如何对待国内民众财富的。 新加坡是实行外资私有化的典范,也是国家力量退出市场的典型。在新加坡,国有经济只占很小比例,金融领域几乎全是民营资本的天下;1985年,新加坡启动汇兑管制,导致本地公民购买的外国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无法兑现,损失惨重。
韩国的国企也在不断的被市场淘汰,韩国家庭财富大量向私人企业转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了拯救银行和中行,央行不得不多次降息,导致通货膨胀加剧,民众的财富再次受到侵蚀。
台湾的情况特殊一些,因为大陆两岸关系密切,很多政策对大陆都具有参考价值。在台湾,工业领域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一直较高,甚至在电子行业仍高达40%以上。但是,台湾的国有企业并没有享受特殊的待遇,依然要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当企业经营不善亏损时,政府不予救助,让企业自生自灭。例如,台湾最大钢铁企业——敬业集团,由于经营困难,曾经13次申请破产重整,最终于2005年宣告破产,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破产案之一。
如果抛开体制的差异,单纯比较中国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的话,中国的表现确实不怎么样。但是,如果没有国家力量的强力介入,中国的经济可能更糟糕。 所以,在中国,政府不但要“保增长”,还要“控物价”,既要“稳投资”,也要“调结构”,这真是难为总理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