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扩大中国消费?

支艺函支艺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从需求侧看,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关键 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偏低,2014年仅有53%,远低于美国的87%和日本的62%。制约居民消费的首要问题是收入问题,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0,587元和8895元,分别只有美国和日本的1/4到1/3不等。通过改革制度,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是提升居民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 (1)改革土地制度和房地产制度,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当前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房产投资的收益,2013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房屋资产余额与家庭负债的比例高达10.2∶1;如果将房屋租金计算在内,这个比例更是达到14.5:1。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使资源向有需求的人倾斜,让普通大众也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好处,是改善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措施。 (2)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部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而企业部门和中高端消费品销售收入的增长却十分迅速。2013年,居民收入增长8.2%,低于企业收入17.3%的增长速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货币收入,对于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 (3)发挥税收杠杆作用,调节收入分配。我国目前对居民部门的税收主要是所得税和社保,通过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可以减少居民部门的闲置资金,同时也能够为公共财政筹集的收入。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适时适度的增税,特别是调节个人所得税,以减少贫富分化,促进社会公平。

2. 从供给侧看,完善消费结构是关键 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但总体上看,我国居民仍然处于“温饱型”消费阶段,享受型和高消 费品消费还比较欠缺。2013年,我国家庭餐饮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6%,低于美国(45%)和日本(27%)。同时,我国家庭娱乐教育文化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仅占消费总支出的14%,也远远低于美国的43%和日本的29%。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保制度的不断完善,未来我国的消费结构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

须雅文须雅文优质答主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刘元春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2023年乃至未来五年扩大内需的一个核心抓手,就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在持续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

刘元春说,首先在初次分配中,要持续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推动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合理提高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劳动报酬。

在二次分配中,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住房供给体系,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的精准性以及均等化公共服务供给,在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的同时,切实解决民生之忧,消除高收入群体消费的后顾之忧。

在消费政策上,要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为核心,不断完善分配政策与消费政策相互协调的政策联动机制,“比如,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餐饮、出行、购物等基础性消费,要研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增加消费券发放的可行性。”他说。

加快服务消费扩容提质

“今年春节以来餐饮、酒店、旅游等服务业已经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但也要看到,我国服务消费增长不足是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的重要短板,加快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是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重要抓手。”刘元春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针对上述不足提出的核心举措。

刘元春说,从投资角度看,“2023年要适度加大中央基建投资力度,重点支持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和生态环保、民生工程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对冲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不足。”他说,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至2023年初,上述领域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已经率先发力,未来也仍然会是投资的重要发力点。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刘元春说,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有效途径。

刘元春说,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为扩大内需战略提供供给创造动力,也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内需目标动力。

他表示,一方面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补短板与强弱项投资的托底作用,以此撬动内需、保障内需和供给内需;另一方面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缺失和关键环节,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