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存在私人银行吗?
现在中国的银行,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运作和监管,除了国有的标签之外,其实跟外资行的运营模式并没有什么不同。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有所谓的“政策银行”、“商业行”之分呢?难道国有和非国有银行之间真的有区别吗? 有!而且很大!
1.对贷款业务的审批权限不同 政策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业务审批权限非常之大,甚至可以放给企业(国企、央企)贷款额度达到10亿以上,而商业银行(工农中建)给企业的单笔贷款最高也就5000万元而已;
2.客户群体有所不同 政策银行主要服务于外贸企业或者是有政府背景的企业或项目,而商业银行则是服务百姓日常生活及中小企业。所以你看银行柜台工作人员一般对你说的都是“我们去上报一下,领导批示后马上通知你”云云,但如果是你去政策银行办理业务,很可能直接就是“你这个贷款申请我们行批准了”,就是这么任性!
3.业务品种有不同 如果没有金融监管的要求,政策银行完全可以发行自己的债券,进行融资,甚至可以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而不必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但商业行则不行。当然如果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目前来看,虽然政策银行的业务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其优势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人家那是真正的国家信用做背书啊!
私人银行在我国虽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定义。但私人银行的发展却有着一个良好的市场基础,从央行最近公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环比大幅下降4.3个百分点,认为宏观经济“偏冷”和“正常”的企业家占比分别较上季提高3.1和4.1个百分点。企业家未来经营景气指数降至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最低点,较上季大幅下降5.0个百分点。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的下降和企业未来经营景气指数下降显示出企业的财务困境将增加,而企业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将直接促使企业家阶层增加私人财富保全的投资力度。从家庭资产负债表来看,投资房产与投资股票、基金一样也是我国家庭的主要投资渠道,有接近27%的家庭购买了股票投资,接近40%的家庭购置房产。而随着房产政策调控力度加大,以及二级市场风险的加剧,这些投资的收益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私人银行发展的空间。
从国外私人银行的发展来看,基本上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快速发展期、繁荣衰落期4个阶段,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其产品与功能已经相当成熟。
萌芽期(15世纪末至19世纪初)。该阶段的私人银行业务主要以银行家或私人银行为富人家庭财富管理、企业财资管理和家族企业管理为主。瑞士“宝盛”的前身施特劳斯施特尔银行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成长期(19世纪初至二战期间)。私人银行开始在瑞士、法国和德国等国大量涌现,规模和业务种类不断扩大。这一时期,瑞士“瑞银”的前身瑞士证券公司和瑞士“嘉基”的前身瑞信银行先后成立。二战爆发,大量的犹太人和欧洲贵族迁徙瑞士,为瑞士的银行带来了一笔巨大的财富。瑞士严格的银行保密制度、中立国的特殊地位和发达的金融服务业,使瑞士迅速成为私人银行业的中心。
快速发展期(二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国政府放松金融管制,私人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越来越多。同时,私人银行进入其他国家,开始了跨国经营。一些专业化的信托、投资管理、税务、法律服务以及咨询、中介公司也应运而生,并逐渐与私人银行融合。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英国、美国等主要国家发生货币危机,瑞士凭借其稳健的经济形势、坚挺的瑞郎,吸引了大量的“热钱”。瑞士的私人银行业务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和日本也开始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进入全面繁荣时期。
兴衰期(20世纪80年代至2007年)。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兴起,日本私人银行业务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破灭,日本的私人银行陷入持续低迷;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对世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