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进口多少大米?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2018年,我国进口大米达574万吨,价值39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6.3%和5.8%,创下近四年新高。 2019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大米327万吨,同比减少11.2%;进口金额20.4亿美元,同比减少7.7%。
我国大米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亚洲地区,其中来自泰国的大米最多,达到189.7万吨,占全国总量的58%,主要是因为泰国香米的品种优良且价格优势明显;其次是柬埔寨,进口量18.9万吨,占比为6%。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世界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产量世界第一,但在大米消费上却排名世界第十位。
目前,国内稻米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但进口大米的数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专家认为,我国粮食进口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内稻谷连年丰收,供给充足,但大米消费者需求旺盛;二是国际粮价偏低,而国内玉米价格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从而吸引国外玉米、大豆等作物转而出口至我国。
随着国家粮食政策的调整,以及种植结构的优化,未来我国粮食进口的数量有望继续提升。 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大米行业整体产能严重过剩,产品附加值低,价格战频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粮油市场走势令人关注。有专家分析称,全球粮食安全受威胁的情况下,各国纷纷出台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这对于以谷物为主食的中国人来说,影响并不大。
中国每年进口几百万吨大米,占国内大米年产量的5%左右,也就是人均1千克左右。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完全可以接受,属于正常贸易行为。目前中国国内的普通商品稻谷收购价格在1900-2000 元/吨(228-241 美元/吨)左右,普通商品粳稻的收购价格在2500-2600 元/吨(299-314 美元/吨)左右,而进口大米的实际成交价比国内普通商品稻谷和粳稻的价格低500-700 元/吨。以近期国内广西地区越南米的实际成交价为参考,如2019 年 6 月进口越南5% 破碎大米的成交价为 1600 元/吨左右,比广西当地普通商品晚籼米的出厂价低 350-550 元/吨。
由于国内普通商品稻谷和粳稻的价格高,因此中国进口大米贸易的流向高度集中,主要流入中国广西、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南方主销区。这些省份当地人喜好吃大米,但产的大米不能自给,需要从外地或从国外调入,是天然的主销区市场。在主销区中,广西是中国的第一大大米进口省份。
目前中国国内普通商品大米的供给完全由市场引导,国内主产区生产的普通商品稻谷和粳稻,以及从国外进口的大米,都会进入南方主销区市场进行销售。尽管从国外进口米的到货价和销售价明显比国内市场价低,但由于进口量不大,且普通商品普通商品稻谷和粳稻供给宽裕,进口大米对国内价格的影响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