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中国怎么做?
1、先谈市场
友邦业务起步于92年,是内地外资保险公司的先行者之一,目前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设有分公司;在营销员渠道方面,截止去年底拥有约5.4万名营销队伍和300多家分支机构(含财险),仅次于人保、平安、太保及国寿。 虽然规模大,但市场份额不高,据公司官方透露,截至上半年,友邦新业务保费收入69亿元,市场占有率7%,排在市场第四位。其中寿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8亿元,同比负增长13%;健康险和意外险分别实现保费15亿和6亿元,同比增长4%和11%。
作为外商独资的保险公司,友邦的一大优势在于其可以自由地引入国际先进经验进行管理和运营。但是,由于起步晚以及后来本土保险公司不断崛起,友邦目前的市场份额已经不足千分之四——这个比例还不及很多中小型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
根据统计,目前内地寿险市场的保费收入排名前十名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总和超过百分之九十,而之前提到的“全国前十大”则占据了接近七成。因此对于友邦这样的外资寿险公司来说,市场机会已经相当有限了。 在外资中资争艳的市场上,友邦选择了做高端市场,但这块蛋糕其实并不大。有分析指出,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普罗大众才是市场未来。
2、再谈模式 与合资寿险公司不同,友邦是从外资独资寿险公司转型过来的。从2013年起,友邦通过增资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方式增加资本金,由以前的外资寿险公司模式向外资独资寿险公司模式转变,客户基础逐步夯实。 友邦还在2013年至2014年间完成了个人业务的所有经营区域集中,并成立了所有分支机构的直属个人部门,从而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友邦逐渐改变了外资寿险公司一贯的“高价格、高费用、低佣金”的经营模式,开始走向“平价保”“快理赔”“高佣金”的道路。
事实上,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市场资源,近年来大多数外资保险公司都在走降价的路子。因为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较晚,前期主要是做中高端客户,所以费率水平一直比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的加剧,外资公司也不得不跟随市场进行调整。 除了调整价格策略之外,友邦也同时加强了其他方面的市场竞争,比如提速理赔速度、提高销售佣金比例等。
在理赔环节,过去外资公司一般会在客户提交理赔申请后30天内完成审核,现在则会将这一时限缩短一半;而在销售环节,外资公司在以往只给代理公司5%的佣金基础上加单3%作为激励,而现在则在原有基础上翻番至10%。
值得注意的是,为拓展业务并进行相关布局,友邦最近两年动作频频。2013年末,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友邦注册资本金由8亿元增至37.8亿元。2014年上半年,又收购了中信信托有限公司持有的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50%的股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市场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