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对付汇率?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一下历史上的人民币了。 人民币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大幅的贬值。第一次是1948年与金圆券的兑换比率由1元美元兑2000元人民币,降为1元美元兑300元人民币;第二次是1957年以1元美元兑100元人民币,第三次就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汇率破百,达到了1元美元兑120元人民币的新低。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1948年到2014年间总共贬值了将近16倍。 这三次货币贬值都伴随着巨大的动荡——1948年是解放战争,1957年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97年的金融危机则是国际金融风暴加东南亚经济危机。从外部环境来看,正是当时中国外部环境极其不利的时候。 但事实上,每个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都可能是不利的,比如现在美国加息周期,对于新兴市场国家都是严峻的考验,而历史上的三次汇率贬值恰好发生在这样一个时期:新中国刚成立(1949)、抗美援朝(1950-1953)和改革开放初期(1979)。
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在外部环境严峻的时期才需要采取汇率政策,事实上,我们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也多次调整过汇率。但每一次调整都是在内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下,汇率作为政策的工具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否则的话,汇率作为政策的工具,就会失去作用,甚至会有反效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知道,影响汇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外汇储备、国际贸易等基本面的因素,也包括心理预期、媒体风向等主观因素。而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这些因素往往难以把握,货币政策制定者很难判断汇率变化的方向,采用利率或者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工具可能更加合适。如果为了宏观调控的需要,必须干预汇率时,在基本面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本币大概率会进一步下跌,如果采用汇率的手段,结果很可能会事与愿违。 从历史上看,我国采用了汇率贬值和增加出口的办法来降低贸易顺差,但是实际效果有限,因为其他国家为了抑制本国产业过分依赖中国的局面,纷纷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如美国加大了对华进口关税力度,欧盟也提高了对中国商品的审查力度,从而使得我国的出口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从长期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必须要完善中国经济体制,做到内源性的增长,而不是依靠投资和外需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