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历了几年牛市?
A股牛熊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吻合度很高,一般经历一轮完整的熊市-牛市-熊市循环。从1990年开通沪深交易所至今,已经历了5轮明显的牛市和熊市。 其中1990年至1993年为第一轮牛市;1994年至1996年为第一轮熊市;1997年至1998年为第二轮牛市;1999年至2001年为第二轮熊市;2003年至2007年是第三轮牛市,2008年至2009年是第三轮熊市;目前正处于第四轮牛市的进程中。
每一轮牛市都有其特定的经济背景。 第一轮牛市(1990.12—1993.1),宏观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国内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每股收益平均增幅超过10%,业绩预增公告频现,为牛市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轮牛市(1994.7—1996.5),宏观环境发生逆转,由“增产保销”变为“减产保价”,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回落,但盈利水平仍然较高。市场整体处于供给不足状态,叠加政策利好不断,资金持续追捧,股价屡创新高。 第三轮牛市(1997.5—1998.1),外部环境出现加息浪潮,国内也紧缩银根,遏制通货膨胀。受宏观调控影响,经济增长减速,但上市公司盈利增长依然较快,且大幅高于前期预期。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下,股票被一次次推向新高峰。 第四轮牛市(2003.9—2007.6),外部环境由加息转向减息,国内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在这一系列政策引导下,通胀升温,资产价格泡沫显现。在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前提下,银行、地产等权重板块走强,推动指数上行。
每一轮熊市都是由于基本面恶化所致。 第一轮熊市(1993.10—1994.7),宏观环境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行业景气度普遍下滑,利润增速大幅回落。在市场预期下跌的背景下,金融、地产等权重板块率先调整,带动指数下挫。 第二轮熊市(1996.5—1997.5),宏观形势依然偏紧,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抑制投资需求,同时加强国债发行规模,缓解财政融资压力。上市公司盈利下降,资金供给不足,引发市场再次下调。 第三轮熊市(1998.1—1999.11),宏观调控效果逐渐显现,经济运行趋于平稳,但结构性问题突出,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成本上升,盈利空间收窄。股市在反复震荡中下行。
进入20世纪以来,A股市场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新股的批量上市,资本市场制度缺陷逐步得以解决,市场运行更加规范。外资进入步伐加快,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过程中,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虽然存在着结构性和系统性风险,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这将为资本市场带来坚实的基本面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