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狂印钞票?
1.GDP增长需要 国家印钞机开动、增加货币供给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经济增长的需要。在GDP核算中,最终支出法下,政府支出(G)是构成总支出(E)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增加政府支出就可以直接带动GDP的增长;同时由于M=EP,因此增加货币供给也相当于增大了GDP规模。所以从理论上说,为了刺激GDP增长,完全可以无底线地印发钞票。 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经济学上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有一定限度。一般来说,当通胀率达到3%时,货币政策开始发挥作用,此时如果继续增发货币,则会导致物价上升、通货膨胀率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当出现经济下行压力并且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有效拉动总需求的情况下,进一步超发货币已经意义不大了。
2.财政开支大于收入 第二个原因就比较现实了——钱不够用,还得想办法再印点钞票。谁的钱袋子最鼓?肯定是政府!可是政府也不是想花就能随便花的“阔佬”,它得靠税收和国债来筹集资金。但如果碰到像今年这样的特殊情况,疫情冲击导致税收下降、财政收入减少的同时,还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扩大财政支出——钱不够怎么办?加印钞票咯!当然,这种直接大量印制钞票的做法是有后遗症的,会加剧通货膨胀,但是相比降息、降准来说危害程度还是要小一些。
除了直接多印钞票外,还有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发行抗疫特别国债。这相当于变相加税,只是纳税人不是政府而已。当然,这只是在特殊时期采取的非常规措施,是行政干预市场行为的体现。 在我看来,这两种办法都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因为它们都没有从根本上提升财政的收入能力。要解决缺钱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得改革现行税收制度,合理配置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税负,让企业和个人真正成为纳税主体,而不是现在这种低征低管、效率低下且不公平的情况。否则不管怎么印钞票,终究会有钱不够用的时候。
央行2月9日最新发布的《2020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34万亿元,同比多增1109亿元。要知道1109亿元是什么概念呢?大致可以用来修建一条1400公里高铁了。央行狂撒钱,印了那么多钞票,最终到老百姓手里的没几个,大部分都跑哪去了?这1109亿元都用来做了什么?
其实从M1和M2的同比增长率差异就很大。M1通常界定为狭义货币,是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执行货币政策的指标,主要包括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硬币和城镇居民、企事业单位、农村经济组织、机关和团体的活期存款。通常我们俗称的“热钱”就是指M1。
M2就是通常说的广义货币。即社会的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可以随时支取的活期存款,加上可据以支取现金的各类存款的本息之和。通常我们俗称的广义“热钱”就是指M2。
1月份M2同比增长率只有8.4%,但M1同比增长率是14.7%,这是非常罕见的,M1和M2的天差地别,充分说明了这1109亿元被企业“埋藏”到了定期存款里,“睡”在了银行。
除了部分企业存款“睡大觉”之外,还有部分新增贷款被用于还旧债。1月企业短期贷款增加3356亿元。这部分增加额被不少企业用于借新还旧。在降息的过程中,借款成本降低,加上贷款期限拉长,也降低了企业的债务压力。
此外,也有部分企业将新增贷款用于“囤钱”。在降息周期,不少企业有把钱存下来的想法。因为利率较高时,多借点钱,同时多放点存款,利差收益可观。因此,有些企业拿了钱不是用来发展生产,而是用来多放存款。同时由于利率较低,居民和企业投资收益下降,部分超额储蓄需求增加。
当然,还有部分新增贷款确实投向了企业生产经营。去年以来,我国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制造业投资方面连续施策,从1月数据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2.5万亿元,说明对一些企业的中长期项目有较强的支持作用。
总体来看,今年央行撒钱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为抗击疫情和刺激经济提供充足的弹药。1月贷款数据创新高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年初的贷款需求大规模后移,另一方面是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发力,央行引导各银行加快了贷款投放。另外今年央行加大了结构性工具使用,从1月起把符合条件的专项再贷款和再贴现纳入了货币政策工具中,通过这些结构性工具引导银行向中小微企业增加信贷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