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度电投资?
度电投资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回报率以及补贴下降有直接的关系 2013年光伏的度电成本(LCOE)已经降到了0.6元/kWh以下,而当时火电的平均电价在0.75~0.8元/kWh之间,风能则在0.4元左右。因此在当时的光伏项目财务分析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1MW规模的光伏发电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1200吨左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00吨。同时由于该项目建设及运行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大约为598万元,如果以节约的煤炭价值来计算的话,投资回收期仅为四年半的时间。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光伏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产业链上各类原材料供应商、设备制造商、研发机构等纷纷涌入这个行业,同时也导致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和竞争激烈的现象。为了刺激需求、扩大市场,从2012年底开始,各个主要光伏出口国都相继下调了本国的太阳能产品关税,其中对于中国光伏企业的关税更是从最初的25%大幅下调至14.7%。
除了政策因素以外,下游需求的疲软也是导致光伏产业遭遇雪崩式危机的直接原因,全球光伏市场的新增装机容量在2012~2013年间迅速下滑,而中国作为光伏产业的最大生产基地遭受的影响自然也首当其冲。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总出货量为6.3GW,同比仅增长3.2%。到2013年上半年虽然有所回暖,增幅达到21.3%,但整体仍然不佳。而在价格方面2012年下半年却出现了急剧下滑的势头,多晶硅价格从年初的240元/kg一路下滑到年末的145元/kg;电池片价格同样在下半年出现跳水,降幅高达20%。 在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国家及时出手进行宏观调控,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保证光伏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另一方面严格控制新上的产能项目防止低端产品的无序竞争。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2013年全年光伏产业总算扭转了业绩颓势实现盈利,但此前疯狂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行业的整合与淘汰仍在继续。
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和不断下滑的补贴额度,光伏企业除了提高生产效率、压缩生产成本之外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虽然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各产业链环节都在亏损,但在整个2013年里依然保持了一定的产量水平并且市场需求也呈现出逐渐回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