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基金上折风险?
“上折”,其实是指将基金份额净值转换为累计单位净值的一种操作,并非真正指的“折算”。 由于基金的运作过程实际上就是资产的投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获得收益或遭受损失,从而造成基金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或者减少;同样,基金份额的参考市值也会随着基金资产的实际情况而变动。在基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净值披露时,就形成了基金份额的净值为多少单位(比如1元/份)的具体情形。
假设某只开放式基金的初始基金资产是1000万元,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发生了如下情况: 投资收入50万,费用支出20万,投资损失40万, 则该基金经营期间实际盈利30万元。但是,这30万元的盈余并不直接计入到基金的账户当中,而是首先冲减掉之前的亏损40万元,剩余的10万元才计入到基金的利润账目中。同理,当发生亏损的时候,也是先冲减盈利,再根据金额计作亏损。这样计算出来的每次经营结果才是最终的结果。 但问题是,投资者购买的是基金份额而不是基金资产,他得到的每份基金份额所对应的净资产值并不是像上面计算的如此精确。因为,在每天交易过程中,基金份额的价格(参考市值)会根据每个交易日的市场行情和基金公司公布的基金净值,以及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等因素进行实时计算。
假设A当天买入1000份基金,当天基金价格(参考市值)为1.01元/份,B当天卖出900份基金,则A当天获得的基金账户总额为10100元,B当天汇出的资金总额为9090元。但是,在这笔交易中,A实际获得的净收入是多少呢?答案是:0! 因为在A、B的交易中,尽管双方账面上的资金数额大小相等,但因为是不同时间买入的基金,因此产生的基差(折扣)却各不相同。也就是说,虽然双方交易的总的成交额相同,但由于买卖的时间因素,导致A实际多付了900份的申购费(即9090-10100=-900元),而B则少收了900份的赎回费(即9090-1376>1080元)。
为了实现A、B双方的资金平衡,同时又避免上述基差对交易的影响,基金公司将通过调整基金净值的方式将A多收的费用退还给A,将B少支的费用支付给B。这就是所谓的“基金上折”(注:这里是为了描述方便,将申购费和赎回费都视为固定金额,但实际上两者是根据认购/申购金额和赎回/转出金额的不同而存在不同费率结构,且二者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