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型企业吗?
苗慈最佳答案
1、首先,从企业的性质上来讲,可能最接近的是金融控股公司(FHC)或者称金融投资者(FI)。因为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四种类型的划分标准。 但是考虑到题主的问题,应该问的是“有哪些金融机构可以列入金融企业”这个问题吧。那么答案就很简单了——只要是在银保监会监管范围内的持牌金融机构,都可以称作金融企业。 具体分类如下:
2、其次,我们看银行是否属于金融行业。从银行的性质上讲,银行属于金融服务企业,也就是第一类中的第一种。但是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都已经受银监会监管,所以从监管的角度讲,商业银行被归于金融企业。 所以,如果仅考虑监管范围,答案是肯定的,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属于金融业。 但是仅仅这样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定非营利性机构,把银行单独列出是有其道理的。大多数国家在划分金融业的时候,都会将银行单独列为一类。
3、最后,我们来看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业归属问题。 从行业的归属上来看,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都属于第二类的第二种,即以金融业务为主的企业。但这里需要提示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04条的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和人身保险业务,应当分别设立分支机构。通常来说人们认为的保险公司应该是指人身险公司。 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属于第三种情形,是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
小有所成。
微医集团作为一家有互联网医保基因的公司,2015年在浙江乌镇创建了中国首个互联网医院。目前,微医集团已经连接了全国2700多家医院、22万名医生,实名注册用户超过1.3亿。2017年8月9日,微医集团刚刚完成了5亿美元的融资。据媒体报道,这也是2017年以来大健康领域最大的一笔投资。
微医集团的前身在2010年成立于杭州,是一家从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大数据公司。“在微医成立前,我跟政府里各个医疗主管部门都有很深入的接触,对医卫信息化非常关心。”廖杰远说。在和政府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医保是医改的深层动力,而在实际中,政府很难对医保进行有效管理,因为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医疗信息化与医保信息化是割裂的。
在创办微医之前,廖杰远已经从事了一辈子的医保信息化事业。廖杰远大学学的专业是工民建,毕业后分到当时的卫生部离休干部局基建处做技术设计。“本来以为自己一辈子可能就在这儿了。”廖杰远笑着说。后来,在一次全国性的“离干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在上海研究医保系统的专家,专家看到廖杰远的电脑操作能力很强,就想带他一起去研究医保。
医保信息化系统听起来不起眼,但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由于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做成一个体系很难。“当时国家要在上海、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等地试点医保,很多厂商做了一两年都做崩溃了。”廖杰远说。在上海试点做了几年后,因为医保事业需要,廖杰远来到北京继续开发医保应用系统。
2002年,廖杰远参与了“国家家庭统筹医疗和养老保险管理办法应用系统”建设,这也是我国第一套省级“新农合”医疗费用管理系统。2006年,廖杰远参与建设了北京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市新农合信息系统作为“北京信息化100个经典案例之一”载入史册。
2010年,廖杰远正式创办了微医的前身“挂号网”,开始涉足互联网医疗服务。在创办初期,挂号网在业界并没有获得太多关注。后来,廖杰远开始在医院里面建设医保支付系统,逐渐积累起医院的数据资源和医院管理资源,逐步完善互联网医院管理系统,为后来成功转型互联网医院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廖杰远在积累和政府交往的经验,争取政府对电子社保的支持。2010年,挂号网获得启明创投领投的3000万元天使轮融资。经过6年的发展,挂号网完成了向微医集团的转型。
互联网医院:重构医疗生态
自2015年我国第一所互联网医院在乌镇成立以来,目前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各类互联网医院。“但真正有互联网基因、医保基因、医疗基因、医院基因,正在服务病人的互联网医院没有超过4家。”廖杰远说。
为什么其他互联网医院发展不起来?廖杰远认为很多互联网医院没有电子社保系统,患者不能在线医保支付,这就导致了互联网医院难以生存。廖杰远认为乌镇互联网医院的优势就是建立了在线医保支付和电子社保系统。“医保支付是互联网医院的刚需。”廖杰远说。随着电子社保建设速度的加快,互联网医院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加速。
事实上,互联网医院的兴起是中国特色医改的产物。廖杰远认为,中国有分级诊疗的要求,基层医疗和三甲医院在资源上、能力上、患者流量上差别都很大,如果强行推分级诊疗,结果肯定是医院和医生的不合作,所以互联网医院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让患者在基层医院能够享受到大医院的资源,在基层医院能够用医保在大医院看专家。”
互联网医院的兴起也改变了大医院的诊疗服务方式。廖杰远表示,过去大医院的服务能力有限、患者资源非常匮乏,但有了互联网医院后,大医院不再缺患者了,医院开始倒逼专家开展诊疗服务,从“患者找专家”变成了“专家找患者”。
在廖杰远看来,互联网医院并不是为了颠覆医院,而是为了重构医院的服务体系。“医院的价值是保证诊疗的服务质量、保障疑难重症患者的医疗服务。”廖杰远说。未来随着服务的数字化,一部分在大医院的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分流到基层医院和互联网医院以后,医院可以逐步回归到重症患者收治中,而专家也从常见病问诊中解脱出来,集中时间去处理疑难重症患者和做医学研究。“未来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大医院将主要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