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内需不足?
首先,什么是“内需”?内需是相对于外贸而言的,你出去买东西,叫出口;外国人来你这里买东西,叫进口。没有外贸,经济运行就缺少了对外交流。 所以,内需实际上就是国内消费、投资和国民收入这三个基本要素之和。 我国政府曾经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外向型,因为国外市场广阔,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相对较低,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但是,经济发展不能唯外而举,毕竟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靠别人过日子。
改革开放40年,我们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这其中投资的作用功不可没——投资其实就是把钱投入设备中,然后生产出产品,再通过外贸换回外汇,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能再靠传统的投资驱动模式。
1.从资源角度来看,我国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本来就比国外高,加之环保要求越来越严,很多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早就失去了低成本的优势。依靠投资和扩大要素消耗规模的经济增长方式早已难以为继!
2. 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
3. 从内部来看,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成本持续上涨。在投资边际效益下降的情况下,消费需求成为了带动GDP增长的主动力。
如何刺激居民消费成了当前政策发力的重点。但中国的居民财富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房产上,住房已是百姓家庭的最大资产。要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就必须先降低居民住房资产的占比,这就要解决两大难题:一是房价暴跌的风险,二是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包括建筑材料、金融保险等行业的损失。
短期内,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空间很大,但我们仍然处于一个“后手”很有限的阶段。 长期来看,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附加值,才能给居民带来更多的工资和报酬,才能形成真正的内生需求。
内需,分为投资和消费。投资又分国有经济的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投资,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和规模来看,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速放缓、规模缩小,而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速加快、规模扩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从历史上来看,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速基本上是跟随经济增长的周期所决定的,经济增长率高时,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速也比较高,经济增长率下降时,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速也随之放缓。
第二,由于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国有经济在能源、交通、电信、电力等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效率下降,从而拉动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
第三,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和经济增速逐渐放缓,民营经济在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和农林牧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提高、规模扩大,从而弥补了国有经济在上述领域投资增速下降和规模缩小时所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下行的压力,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加快和规模有所扩大。
第四,国有经济的投资下降,民营经济的投资上升,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上升,国有投资对社会投资的挤出效应减弱。
从消费率偏低的原因看,第一,从历史上来看,消费率总体上是处于下降通道之中,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并不是靠消费来拉动的,而是靠投资来拉动的。
第二,从收入分配改革的进程中来看,经济增长较快,但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居民收入增速落后于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这样就限制了消费率的提升。
第三,从收入分配结构来看,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高收入阶层的储蓄率高,低收入阶层受制于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其消费倾向也较低,这也限制了消费率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