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能成功吗?

澹台敢云澹台敢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体制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消除贫困);政治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也就是说,不管政治如何变化,经济发展永远是第一目标。所以,只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同时改革和调整分配制度,打造中产阶级,中国的政治就会一步步走向稳定与清明。反之,如果中国经济无法继续发展,或者的发展出现大幅倒退,那中国就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当然,如果发生像叙利亚、利比亚那样的内乱,那就是最坏的情况了。 而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实现中国经济的新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土地财政的退出,及以此为开端的中国政经体制的伟大变革!

回顾历史,在1980年至2013年间,中国GDP总量增长了74倍,人均GDP增长了6倍多,年均增长率接近10%。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中央强有力的权威领导,也离不开农村和城市不断涌动的改革浪潮,更离不开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正是基于此,我们才能在“后发优势”的驱动下,全力赶超发达国家。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土地红线制度的建立,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放缓,传统的靠投资和高杠杆刺激经济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中国经济接下来该走的路究竟在哪里,我们到底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才能走出当前困境,迎接下一次辉煌呢?

我认为,真正的转机在于土地财政的终结。只有当地方政府不再通过出让土地获取巨额建设资金之时,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开始转型。而这也就意味着土地财政时代的结束。而伴随着土地财政尾声的,将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因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会选择在城市落户,进而推动城市化的迅速提升。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推出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如严控土地供应,取消预售制,加强税收监管等,都是在为土地财政倒计时。而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高房价和庞大的债务背后真正祸根就在于土地财政。若不能斩断这根源头之水,楼市和经济运行就永远无法走上健康之路。

敖稚懿敖稚懿优质答主

有人曾担心中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种担忧缺乏根据。

中国有13.7亿人口,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仅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也是无法相比的。这为中国形成超大规模市场需求提供了现实基础。从供给侧看。如此规模的人口具有数量庞大、素质不断提高且全世界无可匹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这又为满足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所需要的供给提供了现实基础。所以,中国具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市场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并形成供给侧与需求侧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的条件,从而使中国具有其他一些国家无法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

超大规模市场将使中国具有巨大而且越来越高的经济回报率和风险承受力,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因此,中国将继续持续不断地吸引全球投资者和全球领先技术供应商,并将使中国能通过自身经济发展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2018年的中国经济总量达90万亿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将近1136.3亿美元,同比增长4.2%,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增速。中国经济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内需潜力,使其完全能够支持中国经济未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使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也使中国具有不断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能力和条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事关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自己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