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土地这么贵?
一、供求关系
二、金融属性 三、政府调控 四、法律约束 五、市场机制 一二线城市用地紧张,三、四线城市用地宽松。 首先,从供求关系角度看,任何商品一旦成为公共产品,其价格必然居高不下。比如教育、医疗等。土地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价格高昂的宿命。 这似乎与“地价由成本决定”的经济学原理相悖。但事实上,土地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的供给方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所有作为土地所有者的公民。
由于土地资源具有无法移动和不可复制的特性,使得人们必须集中起来共同使用这块资源,这样导致交易费用增加而使地租上升,进而推动地价上涨。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产权边界模糊,使得出价高的消费者反而可能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到东西,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单纯以供需理论分析地价显然是不充分的。
其次,从金融属性来看,地价是由借贷资金的价格决定的。因为土地作为一种资产可以使用或者抵押贷款,那么银行贷款就会对地价产生重要影响。当银行提供贷款时,利息率会降低,则借款者偿还本息的费用就会降低,从而增加了可支配的收入。借款人会利用其低息贷款大量购买土地,从而导致土地需求的上升,地价随之上涨;反之亦然。因此从长期来看,利率与地价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从政府调节看,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地招拍挂出让模式。这种模式下,地方政府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和拍卖组织者,一方面通过控制供应数量(如限额出让)来操纵市场价格;另一方面通过无偿划拨提供给开发商使用。总之,无论是垄断供应还是补贴受让人,其结果都是政府收入增长,财政收入增加。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弊端,主要是扭曲了市场价格传导机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但不可否认,地方财政对于土地依赖性的不断增强是推高地价不可或缺的因素。 还有法律约束问题,比如房地产相关税收的加大,土地相关法规的完善等等都会制约房价的上涨。 最后,我们讨论最多的市场机制问题。其实这里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市场机制本身是否有效(如交易费用的存在会阻碍市场机制发挥效应);另一个是市场结构是否良好(如垄断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