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支柱是什么?
中国的三大经济支柱,官方说法是: 农业(Agriculture)、 工业(Industry) 和 服务业(Service) 通俗点说就是:种粮的种粮,种菜的种菜,做饭的做饭。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中国在2018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达到了历史最高值673亿美元! 什么是逆差呢?就是你赚的钱没人家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还不是因为别人畜牧业发达吗?你种的粮食不够吃,还得买人家的。
还有一组数据引人注目: 中国目前有7.9亿城镇居民,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元,每年人均消费食品支出2844元;4亿农村人口,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012元,每年人均消费食品支出10335元——城乡整体消费水平与20年前相比基本持平。 为什么城镇与乡村的消费水平居然差不多?因为现在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不低啊!
中国目前中等收入的群体规模约为2.9亿人,这个群体年均消费17万元人民币左右,相当于美国同期水平的5%,日本同期的25%。 这些数据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后,对食品的需求在下降!
从1990年到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由26.4%提升至51.2%。也就是这二十年间,大约3.9亿农民进入城市,他们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消费结构,食品消费自然下降。 但问题来了,这些农民工虽然在城市打工但户籍仍在乡下,按照现在的政策,他们的子女只能在乡下的中小学上学,医疗也得靠家乡那边的报销比例更高的医保。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农民工创造了巨大的就业和税收贡献给城市,但却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 这简直是把农民工往死里逼呀…… 所以,只有城市化进程加快,让3.9亿农民工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中国经济的第三支柱服务行业才能崛起!否则只能是幻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但总体依然可以概括为物质文化需要。一方面,物质文化需要将继续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但这个增长必然受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物质文化本身也将呈现新的特点,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将更加强调均衡、全面、优质、环保和绿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克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经济体系实现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才具有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进程,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两个现代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既要区别又要统一,有了国家治理体系又提高了治理能力,才是真正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个方面同样缺一不可。改革是重要动力,只有不断改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这三个重要方面又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定海神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全面加强,不断走向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