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影子银行吗?
1、上海其实没有真正的“影子银行”,原因也很简单,中国的金融体系本质上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主导型,市场作用发挥的很有限(尽管人民银行一直在努力);
2、为什么上海会出现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在货币市场上发行ABS、公募基金、私募股权等产品呢? 这是因为我国的监管框架是按业务模式划分监管部门的,商业银行、保险和证券由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管,而像信托这种就是由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共同管理。也就是说尽管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在银监会审批下建立的,但融资功能其实是由人民银行负责,所以会出现你所说的“以非金融机构作为服务提供者”的情况出现,这就是所谓的混业经营,或者叫做准混业经营;
3、除了上海外,其他城市有没有可能出台类似的政策引导当地金融发展呢? 有!比如深圳就正在大力培育包括信托公司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各种基础设施基金等方式来释放深市的融资能力,因为目前很多企业去上交所上市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融资功能的实现,而不是真的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当然如果上海后续也能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吸引优质企业和资源落户应该是更好的选择,毕竟北京有中关村和朝阳园等地,但上海目前没有类似的园区可以借鉴。
段庆优质答主关于影子银行这一新名词,学术界尚无有影响力的统一定义。不同机构对其理解与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联储在其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影子银行体系指相对独立于受严格监管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投资产品和信用增级工具。一些观点认为“影子银行”与“类银行”是一个概念,两者之间不存在根本区别。另外一些观点认为两者有一定区别:“类银行”着重于机构,指从事部分与银行类似业务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券商、对冲基金、退休金计划、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属于“银行的替代者”;而“影子银行”则是指一系列涉及多家金融中介的交易链条或者业务流程。
中国银监会在相关报告中指出,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三类机构: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贷性质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各类私募基金等,这是“影子银行”中最活跃的部分。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贷性质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交易市场等。三是机构虽然持有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超业务范围经营,主要涉及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包括未正式纳入监管的资产证券化、部分银信合作产品、部分银证合作产品、部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中国上海的影子银行发展规模较大,但风险状况总体可控。监管部门能够对大部分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和类银行信贷机构实施有效监管。但也应关注影子银行潜在风险及其溢出效应。部分机构在监管不足的情况下开展有银行色彩的金融业务;部分银行的理财业务和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发展快,信用风险仍在表内,而收益则出现在表外,对金融体系潜在风险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