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ipo几年解禁?
2014年6月5日,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在美国挂牌上市交易。这个曾经让世界质疑的“中国骄傲”,用一次完美而传奇的IPO,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是“阿里速度”——从公布发行价至股票开始交易只有短短13天,创美国史上最大IPO记录;融资总额达218亿美元,成为全球今年(2014年)以来最大募集资金规模的IPO;同时,也是自2010年工商银行之后,十年内中国企业在美第二大IPO。 阿里的成功上市,不仅创造了传奇,也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回笼资金,为接下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和扩张打下良好基础。 但对于股东们来说,最激动人心的部分还在后头,因为按以往的惯例,公司上市后估值一般会继续走高。2012年和2013年的京东、58同城,以及2010年和2011年的携程、去哪儿,都陆续在上市后迎来股价腾飞,市值实现翻倍甚至数倍增长。 而阿里这一轮的估值增幅很可能更加惊人。有分析师认为,鉴于阿里强劲的业务拓展与盈利能力的增强,其市值很有希望突破7000亿元大关,成为继腾讯后的“中国第二”。 当然,对于“阿里系”而言,最大的红利显然还是来自于支付宝。
作为阿里最核心的资产之一,支付业务的商业价值一直饱受争议。如今,支付宝终于实现了全面放开,业务覆盖范围也从线上扩展到线下,用户数量更是以亿计。有专家甚至预计,如果支付宝下一步积极寻求海外拓展的机会的话,估值绝对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从另一个方面看,阿里通过支付业务也将完成自己生态闭环的最后一步,进而形成对电商、金融等核心领域的完整掌控。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面被忽视了:阿里真正的IPO其实是在两年之前。
2012年,阿里巴巴集团在港交所披露了首次公开发行(IPO)招股说明书,计划筹资200亿港元。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此次IPO虽然顺利过会,但最终却因为市场波动和监管环境收紧而被迫中止。 两年的时间,阿里等待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不仅扫清了之前的监管障碍,还搭上了全球资本暴涨的顺风车。可以说,现在的阿里已经蓄足了力量,只待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