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不怎么换仓?
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基金经理不进行仓位调整的操作到底合不合理,再谈其它。 假设一:基金经理不进行仓位调整是合理的。即意味着在市场行情没有发生显著上涨或下跌情况下,基金经理不进行主动的调仓行为,而是采用被动观望的态度,等待市场自己去调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净值必然会反应市场的波动,跟随行情起落而上下震荡。
假设二,基金经理不进行仓位调整是不合理的。即意味着在市场波动过程中,基金经理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应对,也没有做出正确的择时决策,导致资金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那么,这种情况显然是对投资者不利的,因为市场在上涨的时候,基金并没有做出买入动作,从而失去了获取收益的机会;而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基金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减仓行动,从而导致本金出现减少的可能(仅考虑单边市的情况)。 判断基金经理是否进行了合理的仓位调整取决于对基金经理能力的认可。如果我们认为基金经理具备超越市场的能力,能预测到市场的拐点,那么假设二自然就不成立,基金经理会采取合理的手段应对市场,做到高抛低吸,降低回撤,把握收益。否则的话,就只能承认假设二成立的现实,接受基金经理带来的亏损或者少赚的结局。
所以,问题的关键最终还是在于我们对基金经理能力判断的取舍上。如果相信基金经理有能力做好仓位管理,那么我们自然无需担心基金经理是否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但如果认为基金经理并不能超越市场的话,那就只能忍受基金经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无奈。 实际上,绝大多数基金经理都是属于后者,并没有超越市场的绝对能力。这也就意味着“不做仓位调整”这种策略符合大多数公募基金的运行逻辑。因为超过80%以上的公募基金都跑不赢沪深300,如果他们能够做出超越市场的业绩,那简直就是奇迹。 从大概率事件出发,当我们选择了一只主动型的公募基金,而没有选择对应风格的指数基金,就意味着我们认可了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和投资风格,并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费用。所以,当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或者暴涨的时候,我们应当给予基金经理一定的信任,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调整。否则,如果总是用极端的例子去质疑基金经理的能力,最终只会伤害到我们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