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何时使用电子牌照?
2015年8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批准了3个城市的公安交管集成指挥平台应用试点方案,分别是天津、成都和杭州。 这三个城市分别以不同的考核指标申请试点。其中,杭州是“三驾”违法(超速、闯红灯、酒后驾车)和重大事故预警率最高的,天津是“三驾”违法和重大事故次数最多的,成都是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比例高的。 当时这三个地方的交警都配发了警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拍照固定证据处罚违章车辆。 但到目前为止,只有杭州在局部区域试点了不悬挂号牌的机动车行驶电子监控记录单,并已经作为执法依据。
具体做法是由交警部门利用电子警察获取车辆的真实牌照,再套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内部生成的虚拟牌号对违法车辆进行电子监控记录,制作电子版《交通技术监控记录通知书》并通过短信发送给交通违法行为人。同时,还将通过定位系统确定车辆的实际位置,通知路面交警进行后续处理及处罚。 这种先确定车牌,再匹配驾驶人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假牌、套牌问题,打击违法行为。 但是,由于现有的电子警察设备大多只能获取前方道路的影像资料,而无法实时读取后面的车牌号码或者车身颜色等特征,因此需要借助另外的识别算法来获取目标车辆的车牌号和车型等特征信息,以此为基础实现交通违法行为的非现场处罚。
目前,这项技术在个别省市已经有了尝试。例如浙江义乌市交警支队开发了“智能交通”违法处罚系统,通过整合视频信号、电子警察数据等信息,可自动甄别违反信号灯、不按导向车道行驶、压线、违法停车等违法行为的车辆并进行处罚;河北衡水市公安交警也开通了利用视频监控抓拍非现场处罚功能,对不按规定车道行驶、不按规定掉头、不按规定停车等20多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实施非现场处罚。 不过,这些试点地区采用的识别手段多是基于图像的视频分析技术,存在受外部环境干扰较大、识别准确率不稳定等问题,一旦造假,很容易识破。相较而言,车牌识别技术因具有识别率高、不受外部光线影响、全天候工作等特点而备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