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的中国有哪些转型?
中国经历过两次成功的经济转型,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调来”,第二次就是改革开放的“下放”。 这两次转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依靠外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老大哥的“计划经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则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那么为什么外力的作用下就能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呢?
首先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需要靠大量进口机器设备的方式来建成强大的工业体系,因此当时迫切需要苏联老大哥的援建项目(也可以理解为硬贷款),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指令性计划下,全国大量资源向钢铁、煤炭和军工行业倾斜,形成了“以粮为纲”“以钢为目标”的全统计划经济体制,这是典型的依赖外部力量完成经济发展目标的模式。
其次中国在经历了十年文革动乱后,各方面都百废待兴,急需一个稳定的内外环境来发展生产,此时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成为了首选之策,而正是这一举措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回顾历史,无论是“调来”还是“下放”都有其时代背景与现实需求,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显得势在必行。 “调来”让新中国在经济上实现了独立自主,减少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为以后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下放”则激发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要素的市场化流动,使得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
当然,任何一次转型都是伴随着阵痛的,中国的两次转型也不例外。 “调来”在短期内确实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在客观上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探讨由此展开;而改革开放虽然实现了中国经济腾飞,但在改革过程中也触及了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究竟如何发挥成为了持久争论的话题。
不过无论怎样,中国凭借两次成功的转型成为了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之一,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围绕“双循环”新格局,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