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是不是在中国?
不是。 说国内是世界的工厂,就像把美国比作地球的实验室——当然没问题,但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点没错;而且这个完整工业体系的许多环节都是“世界之最”,这点也没错。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就是世界的工厂。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叫做“工厂”。MFG.ac网站上这样定义“工厂”:一个工厂(FACTORY)是用来制造产品的场所。它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用来生产和分发最终产品。 这一定义中提到了两点:第一点是生产,第二点是分销。 一个企业只要具备这两个要素中的任意一个,就可以算作是一个工厂了。那么现在来看,具备整个工业体系的中国,确实算是工厂了。 但如果再看一下的定义,问题就出现了:中国的工业体系,是通过行政力量集中而形成的,这种行政力量的集中,使得中国市场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有潜力实现“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市场。同时,通过行政力量的集中,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建立了全世界最庞大的产业链条,从上游的原材料提取,到中游的产品制造,再到下游的相关配套产业,都做到了全覆盖。这在理论上让中国拥有了向全球大规模分销商品的实力。 所以如果只看生产和分销的能力,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 但是这里提到了三个关键概念:市场、壁垒和成本。这三个关键词,是中国在世界工厂大辩论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方面。
首先来看市场。 前面提到过,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工业体系的市场。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所具有的工业能力,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一个国际化的市场。为什么?因为中国作为政治实体所具有的力量,与作为市场所具有的力量,是两码事儿。
中国作为政治实体的力量,毋庸置疑是全球最强的之一。但这种政治实体所具有的力量,到了市场层面,是会打折扣的。因为市场力量的关键在于消费者选择权力的实现。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拥有的消费者权力,同样会被打折扣。 为什么? 因为国际竞争的本质,是供给方的竞争。一个市场倘若想要获得其他市场的尊重,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中的一个:要么你有独特的产品能够和其他任何产品都不一样的优质体验(比如苹果手机),让你不受其他市场支配;要么你拥有别人没有的资源,别人没有的能力,别人做不到的成本,让你的产品具有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具备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生产能力,这一点不假。但这个生产能力,如果没有市场能力的配合,就只能是哑巴技能。就好比你能干很多活儿,但别人非要刁难你,不给你机会一样。你能力再强,别人不用你,你的能干什么?所以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各种壁垒,正是缺乏市场能力的体现。 而阻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的各种“土政策”,恰恰证明了我国制造业在市场层面所面临的窘境。如果说打破各种内部市场壁垒,放开市场准入,让市场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才能算是世界工厂。
其次,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全球化。 之前美国的政客们一直嚷嚷着要重返全球化。那到底什么是全球化呢?开放自由的国际贸易,开放投资,让各国分工协作,这是全球化。但全球化不仅仅代表着贸易自由化,还代表着科技、金融等各方面的国际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假如我是一家做精密仪器制造的企业的老板,我会希望我的零部件供应商不仅要在效率上比我高,在价格上比我低,还会希望能第一时间拿到最新的技术资料,给我提供最具创新力的零部件。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也能不断推出具有创新力的产品。所以真正的全球化,不只是某个环节的低成本和高效率,还是各个利益相关方高效协同合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