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零息债券吗?
有,央行之前发行过1年期的央行票据(利率为0)和7天期的逆回购产品(利率也是0),当时目的是增加市场流动性和对冲到期的MLF(中期借贷便利),这两个都属于央行票据/债券,是货币政策工具的范畴。 现在的国债和地方政府债是标准化的金融资产,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期限从7天的短期债券到30年的长期债券都有,价格取决于市场资金面情况和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利率水平与MLF利率、LPR利率密切关联;
另外,随着发展,现在央行不再唯MLF和公开市场操作而独尊,而是加入了常备借贷机制SLA(跟欧洲中央银行学习来的工具)。所谓的常备借贷机制是指如果金融机构遇到暂时的流动性紧张,可事先向中央银行提出申请,提供未来可能获得的贷款规模或回购额度,以方便头寸调节。也就是说,当金融部门出现临时性、季节性、结构性头寸波动甚至不足时,可以随时找到央妈“借钱”,但是需要提前打招呼。这个制度设计实际上就使得央行对流动性调控更加精准有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一个知识点,就是债券的价格和债券的息票率、剩余期限、市场利率之间存在哪些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利率越高,债券的价格就越低;剩余期限越长,债券的价格越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
举个例子,假如市场上的一年期债券的平均利率水平是10%,那么一份一年期的息票率为10%、面值是100的债券,其市场价格就是100,如果息票率只有5%,那么市场价格就只有95.45左右,因为5%*100+100/(1+10%)=95.45+90.91=100。如果还是一只息票率为5%的债券,但是剩余期限变成了10年,那么市场价格就只有74.37左右。我们可以发现,利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对债券价格的影响是随着债券期限的增长而变大的。
如果债券的息票率为0,也就是说,债券没有利息,只承诺将来还本,那么如果债券的剩余期限很长,比如10年的话,债券的价格就已经非常低了,利率只要上升一两个百分点,债券价格可能就跌掉30%、甚至是40%。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期的零息债券风险是非常大的。
所以,理论上是可以有零息债券的,而且实际上在西方国家确实是有零息债券的。但是从实际操作来讲,这种债券在中国发行的可能性还是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