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航基地怎么分配?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谈,国航的基地发展跟三大航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原因是国航的历史就是由中国民航航空运输总局和中国民航航空公司发展而来 原民航总局成立的时候,下设航空运输处和通用航空管理处两个处级机构,分别管理客货运输和通用航空业务。在总局内部定位上,属于事业性质、行业管理的职能。也就是说,当时的客货运和通用航空业务由国家民航局直接管理。
1987年,原民航总局将所属的航空运输处和通用航空管理处改制为航空运输公司和通用航空公司(当时没有国字头),同时保留国家民航局直属企业的身份。虽然名义上改为企业,但是企业属性并不强,更多的是一种政府行为的体现。当时国航的基地布局和发展更多代表的是政府的意愿。
到了90年代,随着民航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局(总局)-司(运输司)-处(航空运输处)的垂直管理体系逐步被打破。国航作为原民航总局直属的两大航空公司之一,其基地的发展规划自然受到总局运输司的直接指导。同时,由于国航承担的主要是客运任务,其基地的布局和建设也要考虑对旅客就近乘坐飞机带来的便利性。因此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的国航基地主要是围绕着北京、上海和成都这三个枢纽建设的。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国航作为中央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完成了对中国民航运输业的垄断整合。其他航空公司原来的基地或者航线不得不向国航搬迁或转让。在这一过程中,国航的基地建设开始向资本输入型转变。
目前,国航的基地已经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省份(西藏除外)。一方面体现了国航作为央企带动地方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从战略层面考虑,做好航班正常性和运行安全的保障工作。 最后从公司发展来看,国航当前正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一方面是公司的负债率过高,需要依靠外部支持实现转型;另一方面,公司的运力规模过大,而市场需求相对不足,导致业务量下降,收入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盲目追求基地的扩张,势必会加剧公司的财务负担,使本来就糟糕的局面更加恶化。所以个人判断,国航的基地现阶段已经停止了扩张,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