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几架马车?
2015年“新常态”提出,国内消费、投资、净出口被定义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 这似乎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经典瞬间——一个经济奇迹的创造者突然承认自己已经疲惫不堪。 的确,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一直是资本稀缺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前,投资率一直很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一直强调效率优先,但投资率仍然维持在一个高位水平上。
新中国成立之初,重工业尤其是钢铁、有色金属等基础工业被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到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3年的调整,重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轻工业和农业方面却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这种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与资源的过度剥削。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1994年到2003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但同期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幅高达15.8%(见图1)。
事实上,即使在今天,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依然很低。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平均每人每周劳动时间为191小时,比越南高6倍多,比印度高近40倍……如此高昂的人力成本代价不仅支撑了制造业的发展,而且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了很强的竞争力。 但另一方面,过高的投资和储蓄率也造成了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一直在50%~60%之间徘徊,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准。
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依靠投资和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难以持续。如何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