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有中国的概念?
中国人所认为的“中国”,是由汉族建立统一国家后逐渐形成的,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民族和国家意识。春秋时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称“夷狄”,如晋楚吴越称异族为“荆蛮”或“蛮夷”;到战国时,除了华夏族各诸侯国内部的人被称呼为本国人外,中原地区(华夏族居住的地区)的人把周边少数民族一律视为“夷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后世中国以华夏民族为主体、各民族统一进化的基本格局。
从汉朝开始“中国”一词出现在史书典籍中并成了华夏民族的自称。汉代的班彪说“汉承秦弊,政不通民……是以光武中兴,思文、景之治,曰吾当为中国自修,世平道贞矣!”(《后汉书》卷107)而王充则说得更明确“汉兴以来,文武并用,故言儒术者得风云之遇,言战伐者获高爵厚禄。此儒道之所以日盛也。方今之世,惟儒学为至贵,故称中华焉”(《论衡·四讳篇》) 到了宋朝,由于儒家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居主导地位,“中国”就成了华夏民族所居之地——中原地区(后来还包括江南)的代名词了。南宋时的外国人在谈到中国文化时常说“华民”或“华国”,而汉人自己往往用“宋土”或“宋国”称谓自己的国家——“华国”又成了宋代儒士们自诩的名称(《荀子·正名》杨倞注:“华国,宋土也”)。
至于“中华民族”的概念,那是在晚清时候才提出的。康有为起草的《请定中华民族称号奏稿》和梁启超发表的文章《中华民族的觉醒》最早提到了这个概念。此后,不少人一直在提倡这个概念并将它定义为“全中国人民的总称”。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所谓的“中华民族”并没有将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移民及其后裔计算在内,而近代以来大量出国的华侨和华工并没有完全融入当地社会,他们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文化和血统的纯洁性,因此“中华民族”其实只是指代国内人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