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蓄率怎么算?
“储蓄率”是一个总称,分为居民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两个组成部分。 其中企业储蓄率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计算出来。 假设某企业资产总额为10亿元,负债总额为5亿元,则企业的储蓄(S)=10亿-5亿=5亿元; 如果该企业利润总额(税后)为2亿元,则企业的投资(I)=2亿元; 因此该企业的储蓄率(S/I)=5/(2+5)X100%=33.33% 那么如何计算居民储蓄率呢? 这就要涉及到一个指标,叫做“居民可支配收入”(D),它是扣除一切支出后居民可以用于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在目前的统计年鉴中并没有直接显示居民可支配收入这项数据,所以我们不能直接通过居民收入减去居民支出得到居民的储蓄。但我们知道,作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石,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决策总是遵循一个原则——边际效用最大化。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每期都购买一单位商品时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假如王五本期消费了4件商品,每件商品的边际效用都为8,则总共的边际效用为4X8=32 而李六本期消费了6件相同的商品,每件商品的边际效用依然为8,那么总共的边际效用就是6X8=48 因为张三是李六的邻居,听说李六买了6件同样的商品非常羡慕,于是也买了6件,但买完后觉得这6件商品其实只增加了24个单位的边际效用,因此张三最终消费了6+24等于30个单位的商品。
从边际效用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个重要的公式: 消费(C)等于一期期初的总收入减去期末的总储蓄得到的差值。 即C=Y-S 所以我们只需要收集到居民收入和储畜这两个变量,就可以利用上面公式反推得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D。 然后利用上述企业储蓄率的计算方法,就可以得到居民储蓄率。
中国储蓄率在各国中是最高的,那么究竟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储蓄率,即储蓄额占可储蓄额的比例,亦即储蓄占收入的比例。有两种算法:一是指储蓄存款增加额或年末余额占GDP的比例,二是指储蓄存款增加额或年末余额与货币供应量M2的比例关系。
国家统计年鉴数据表明,我国近年来的存款储蓄和国民储蓄规模都在持续增长,增幅较大,占GDP和货币供应量的比例也在提高。例如,2007年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0.34万亿元,增长18.7%,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17.3万亿元,增长18.3%,分别占GDP和货币供应量M2的78.3%和69.9%。2007年我国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减去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再加上对国外的经常转移支出)为186235.3亿元,净金融投资储蓄(也称净金融资产变动额,包括存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股票、未上市公司股份、国外金融资产等的增减量)为76978.7亿元,前者增长19.5%,后者增长35.5%。净金融投资储蓄率(也称净金融资产变动率)从上年度的40.3%上升到41.3%。另外,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指数》计算的2006年的数据,中国人均GDP为2033美元,储蓄率为47.5%,人均储蓄额为968美元。
上述这些数据及所计算的储蓄率,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切身感受和一般体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一方面,它所指的“储蓄”与人们脑海中所直接反映的“储蓄”外延并不一致。上述的国民储蓄既包括居民个人的储蓄,也包括政府和企业的储蓄;既包括存款,也包括国内和国外的债券、股票、未上市公司股份等其他金融资产。据国家统计年鉴资料,2007年我国金融机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占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的42.9%。政府、企业和其他部门的存款和其它金融资产也是储蓄。另一方面,它所指的“储蓄率”也与人们的直接理解和体会也有不一致之处。目前我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信贷规模和消费价格,努力遏制经济由过热转为“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倾向于把可支配的收入更多地用于储蓄。特别是,由于股市低迷,大量企业资金转为定期存款,企业部门的存款大幅增加;同时,由于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数,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人们不敢花钱,也不敢轻易投资,因而个人存款不减反增。在这种特殊条件下,人们实际上的储蓄率会明显高于正常情况下的储蓄率,高于前几年的储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