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子女为什么养老?
“中国子女为什么要为父母养老”,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一现象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 作为个体的人,他必然具有不同阶层、种族、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当我们探讨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时,就不能不考虑这些差异性的存在。 “养儿防老”这种养老方式之所以在中国盛行有着其深刻的现实根源,首先是因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多发且难以解决,诸如农民工群体面临的养老难题就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其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使得年轻人背负着来自多方的压力(老人、孩子),在养老问题上自然力不从心;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处在健全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都较为明显,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有限,无法给全体国民提供充分保障,在这种条件下,传统的“依靠子女养老”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尽管目前“中国子女要为父母养老”这种现象带有必然性,但这绝不意味着它就合理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户籍制度的改革,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养儿防老”的现象必然会受到挑战,而我们所倡导的“老有所依”、“全民医保”等社会政策正是这种变革的应有之义。
中国的子女养老有伦理、法律和经济三重保障,伦理和法律两方面综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养老责任。
经济方面则是指子女可以给父母提供养老所需要的经济支持。伦理和法律是要求子女必须要为父母做什么,而经济方面则是有能力做什么。前两者是软约束,而经济方面则是硬约束。
作为“养儿防老”和“多子多福”等儒家思想的“产床”,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使得其家族文化中对“传宗接代”有着强烈的期盼,子女是作为生命的延续,家族兴旺和精神寄托而存在的,因此中国父母对于子女的关注度非常高,而且会尽最大可能地在物质、精神和感情等各个方面满足子女的需要。
与此同时,父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子女的生活,包括子女择偶、婚后生活、子女教育以及购房等各个方面。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对于子女的关心帮助已经超出了大多数年轻人所能接受的干预的程度,其结果是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失去了自主决策的权利。
与对子女的高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父母对于养老方式并没有明确规划或进行充足准备,除了受传统“养儿防老”思想影响外,其终身收入约束以及对于未来收入的错误估计也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子女的高期待和高干预倾向无疑会更进一步强化父母的过度投入和“养儿防老”的双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