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种货币?

来芙采来芙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我以历史为线来简单地回答一下。 先秦时代,中国只有一种货币——布币,此布币非彼布币,是一种形状像把斧头、用青铜铸造的货币。由于材质和形状的原因,布币不能远渡重洋,所以当时各国的货币制度都很不发达。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推行了一个叫“钱币”制度的货币政策,规定人民币的形制,又因为秦半两的重量等于十铢(《汉书》中也有记载),所以又叫“铜钱”,这是中国的第一种金属铸币。但秦朝的货币制度并不完善,到了汉朝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时,钱不仅有了固定的形制(小孔方孔钱),而且流通范围也扩大了。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而货币制度也遭到了破坏。这时各地藩镇军阀自己发行钱币,称为“节度使钱”,这种无规无矩的钱币导致了“钱荒”的出现,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唐朝建立后,实行了完整的货币制度,官方统一铸造金币、银币和铜币,三币并行,各有用途。金币叫“开元通宝”,意为皇帝开年的通宝;银币叫“乾元重宝”,取意于秋季收获;铜币就是“钱文”,上书年号。这三种货币形成了“钱贯”,是唐承汉隋的产物。

宋朝建立后,为了应对“钱荒”,开始大量印制纸币——“交子”。为了增加纸币的信用,宋廷和官府出资担保,保证纸币的价值。但是,这样做却带来了负面效应——贬值。为此,宋仁宗时,下令废除纸币,复行金属币——钱文。 元朝时期,蒙古人入主中原,采用牧业经济的货币观,不铸钱,而是将铜钱回炉熔化再铸成型,既缺乏灵活性,也不利于经济发展。于是,明朝建立后,重新确立了一套货币制度,废除了元代的“白银本位制”,推行“银钱并用的铜钱本位制”,同时,还引入了“铸币自由”的原则,这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随着国际贸易的繁荣,中国大量出口商品,换回白银。为了平衡国际收支,清朝先后设立了“铸币厂”和“宝源局”,专门负责铸钱。还有“宝泉局”负责印钞。清中期以后,白银外流严重,为填补这一空缺,清廷采用了“厘金”制度,即对商业征税,以补充国库的空虚。

辛亥革命成功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北洋政府的“盐税”收入,作为铸币原料,又因当时财政紧张,无力印刷钞票,便委托美国银行代印美元面额的“法币”。抗战爆发后,为了刺激经济,国民政府让法币与黄金挂钩,以稳定金融秩序。但同时,法币的通胀性也暴露出来,到抗战胜利时,法币已经形同废纸。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接管了旧中国的所有金融机构,包括海关和一些外资银行,这为共和国的货币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1950年到1952年间,新中国人民政付建立了统一的国家贸易体制,实现了货币供应的自由兑换,同时,还实行了严格的外汇管制。

盛忆男盛忆男优质答主

目前,中国是统一的单一币制国家,只有一种法定货币人民币,但就区域经济而言存在区域性货币,如香港拥有港币,澳门有澳门元,与中国大陆的流通货币彼此区分开,形成“一国多币”的情形。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币制的主管机关。除了有权统一发行和管理流通中货币外,还有权决定主要货币政策,管理金、汇和外汇储备,组织协调全国的清算事业等。中国已实现的国内货币兑换制度使中国国内任何一个地区可以自由兑换任何从中国境内其他任何地区流来的相同名目的货币。

区域性货币的使用范围局限于该区域。区域内的一切支付都要以区域内的货币来作计算单位和支付手段,区域内政府规定在区域内只能用区域内的货币计价和支付,在区域内发生的一切交易和支付活动由区域内的货币当局监督和管理。尽管区域性货币与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之间存在着官方固定比价或浮动比价,而且在区域外有流通的市场,但区域外政府并不允许本国内经济实体或个人接受这种区域性货币作计价和支付手段。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