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经济中心么?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都是靠外生型产业政策催生的。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上海陆续出现了外资银行、外国商行和民族资本创办的银行与商号,伴随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出现,以金融和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上海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初,上海成为了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外汇市场和商品市场,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针对旧上海的经济特点,制定了“利用外资”和“发挥优势”的两个总体决策,由此形成了上海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在计划方面,50年代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对上海进行了较大的财政补助,5年共计8.9亿元(含基本建设和工业建设资金)。与此同时,为了支持对外贸易的发展,还建立了进出口贸易批发公司,负责收购和销售出口货源,并按国际惯例组织出口商品交易会,通过展卖会的形式扩大出口。在价格制度上,实行的计划价格既考虑了生产的成本,也顾及了消费者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价值规律的要求。这样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上海的生产积极性,使上海的国民经济在计划时期得以迅猛增长。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引入,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成就的取得是有代价的。因为市场经济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产生效率和分配效率的。它在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而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国家和社会予以必要的关注。
上海有“中国最大经济中心”之称,早在2005年起上海的GDP已经超过了纽约等全球最大的城市,仅次于东京屈居第二位,上海的外贸进出口总额2004-2008年持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自2010年跃居世界第一之后持续保持世界第一。2017年,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近3.3万亿元,继续高居各大城市首位,上海口岸贸易总额突破14万亿元,约占全球3.4%,居世界城市首位。上海国际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排名全球第三,旅客吞吐量排名全球第7位,正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未来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枢纽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2014年,上海以838.79分稳居全国之首,比第二名北京得分高出65.71分。其后排名全国中心城市第三到第十位的城市依次是广州、深圳、重庆、天津、成都、苏州、武汉和杭州,这些城市与上海得分相差较大。报告分析称,未来3至5年,上海仍将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其他城市虽能实现较快发展,但与上海仍有差距,难以赶超。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共有14个城市2014年综合得分超过500分,其中东部城市11个,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中部城市2个:武汉和长沙,西部城市1个:重庆。
与上年相比,14个城市综合得分稳步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其中,重庆提升幅度最大,比上年提高8.88分,达到513.79分。东部城市综合得分继续领跑全国,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其他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全国城市综合实力“东高西低、海强陆弱”的梯度格局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