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冰半导体上海哪里好?
作为前员工,简单说下: 1.老板为人不错,比较实诚,没有架子,跟员工也没啥距离感;
2.工资按时发放,从不拖欠,但是年终奖就另外算(去年今年都扣了一大半,据说往年都不发或者很少发); 3.没加班文化,规定双休,周末只要不加班就算加班费,平时晚上加班到7点是给30块补助的(这点很讨员工喜欢啊!);
4.虽然研发经费看起来很高,但其实都是用在设备上,对于个人研究项目支持相当有限(有钱你也不敢花呀,现在芯片行业太敏感了,稍有差池就是巨额赔偿或者牢狱之灾),当然对于小白来说平台是很好的,有老师傅带教,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5.虽然是外企风格,但沟通成本较低,没有那种大企业的官僚习气,决策迅速高效(当然这种企业风格也会因人而异);
6.虽然号称美资企业,但实际上管理人员和绝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是华人,美国那边只是有个办公室而已…… 以上
半导体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一个产品、一个零部件都可能是由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研发及制造,集成电路产业的全球供应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半导体市场开始分化并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即北美地区、欧洲地区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地区。从1986 年到1996 年这十年中三个地区之间的此消彼长十分明显,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亚洲地区呈上升态势但增长速度缓慢。1996 年后,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一跃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地区,三个地区开始保持相对稳定和均衡的发展之势。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半导体产品是在“北美+日本+欧洲”这三个地区生产出来的,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前三名分别为美国、日本和欧洲。此外,以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近年来发展很快,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生产地区。
半导体产业中心的转移一般遵循“设计-封装测试环节—晶圆制造-原材料-设备”的路径。美国在二战后一直是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的中心,其具有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封测、材料和设备等环节。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凭借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承接美国代工订单,成为全球最大的封装基地。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和产业链企业以重金加强技术研发,凭借技术导向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日本半导体产业的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产业中心。90年代开始,日本半导体产业逐步走向衰落,美国再度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心。
美国依然是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的龙头,技术雄厚,拥有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半导体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封装测试环节率先转移至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继封装测试之后,晶圆制造业也纷纷外迁,韩国韩国成为了主要承接地。在2007至2013年期间,受益于消费电子、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抓住机遇纷纷扩大资本开支,在晶圆代工和存储器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新的集成电路制造业中心。而美国本土则退出中低端晶圆的生产,主要专注于技术水平要求高的逻辑芯片的研发和制造领域,成为全球集成电路设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