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鸽派还是鹰派?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国宏观调控的约束力消失。各国开始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在这之后欧美国家开始一轮又一轮的超发钞票。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洲开始QE。到了2015年,欧洲的通胀已经很高了,所以欧央行开始加息。 同样在2008年后,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开始无限制QE。然而,美国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欧洲那么奏效。在QE的过程中,美国的CPI始终没有超过5%,一直保持低位运行。直到2016年才达到3.6%。也就是说,在美国通缩了十几年后,才终于迎来通胀。
从2017年开始,美联储加息的脚步就再也没有停下过。到现在,已经有四次加息,一次缩减购债。利率已经从接近零的水平上涨到现在的2%左右。 除了加息以外,美联储还启动了“减码QE”,即减少每个月的债券购买规模。自2014年底,美联储平均每个月的资产增长额是190亿美元。但是在2017年之后,这个数值一直在递减,到今年已经平均每个月只有70亿美元的资产增长,比2014年减少了八成以上!
随着美联储加息进程的加快和资产规模的减少,市场对于美元的追捧有增无减。去年美元指数飙升至近两年新高,而今年以来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高位振荡状态。全球资金大幅流向美国,推动美股不断创下历史新高。非美各国货币因为与美元挂钩,被迫贬值以维持本国商品竞争力的同时,不得不增加本币发行量,从而加重了通货膨胀压力。
目前,世界上有三个国家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央行地位。分别是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以及日本银行。其中,美联储的独立性是世界各大央行的之首,因为美联储的决策并不受总统直接干预,而且主席的任期长达14年,很难受到政治影响。
因此美联储的政策往往被认为是最为中立和可靠的。当然,美联储也有自己的职责,那就是保持物价稳定和就业最大化。当美国面临通缩的时候,美联储就要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反之,如果面临通胀,就必须采取收紧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