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科技槽怎么打开?
我们要搞清楚一个事。 中国军工业的现代化和核心技术不是来自于国外技术的转移(当然,二炮的地地弹算是引进技术,但是那已经是很早的事了),而是在于我们从80年代开始的自主研发。 也就是说,中国的军工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两弹一星”工程、航空工业起步于50年代初期。之后我们自主研制了很多关键件,比如导弹发动机、战斗机发动机等等。
90年代之前,我国大部分武器装备都是依靠自己摸索,结合外国的技术支持(俄罗斯和美国都曾经拒绝向我们提供先进的武器和技术),搞出来的。所以说,那个时代是中国军队最难的年代,同时也是中国军工最艰苦的时期。 那个时代的军工人吃苦的精神和作风是值得赞扬的,也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
后来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很多行业的积极性被打压了。唯独军工行业还保持了一定的速度,这是跟当时国家经济的增速直接挂钩的。 到了本世纪初,随着“军转民”“军民两用技术”的提出,很多以前属于军事领域的生产线开始向民用倾斜,很多军工企业开始面向市场寻求发展。于是,我们在很多领域实现了突破,比如航空发动机、舰船动力、导弹兵器等等。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我们科研人员的努力,也离不开市场经济给予我们的机遇。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怎么说,我们目前很多核心技术和装备仍然依赖国外的支持与帮助。这一点不可否认。 所以,所谓的“军工科技槽”我不知道你说的是指什么?我是军工出身,所以我以为指的是能不能得到最新的设备和关键技术的支持。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除非你处于顶级科研机构或者顶级军工企业,否则的话,你想得到最新技术的设备和支持?做梦!
就以我现在的单位而言,我们都是用着十年前的技术,却做着新世纪的工作。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我们的科研工作常常遇到瓶颈。有时候为了获得一些数据甚至要跑几十趟外地的研究所。更不用说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了……
总之,还是那句话,不蒸馒头争口气,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就自己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