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比深圳大吗?
汕头是1983年升格为地级市,而当时深圳还是副省级城市(和厦门差不多)。但当时的汕头市区很小,范围仅限于现在的澄海区和濠江区,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 后来,在1986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后,潮州市整体从揭阳市析出,成立地级潮州市。至此,粤东的行政区划格局基本确定下来:
1、惠州市整体由惠阳地区改制而来;
2、汕尾市整体由海陆丰专区改制而来;
3、河源市整体由河源地区和河源县合并而成;
4、梅州市整体由梅县地区改制而来;
5、潮州市整体由潮安县城关镇和饶平县城关镇以及周边几个乡组建而成;
6、汕头市整体由汕头市郊区和澄海区及南部乡镇组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六市(其中河源市和梅州市已撤销,重新设立市级区划)中,除惠州市外,其余五市的市中心城区都是靠沿边沿海发展起来的。这也导致了整个粤东地区“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以交通干线为界,沿线由南至北依次发展,形成一字型的城市扩张模式。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聚集,原来的中心城区已经无法承载巨大的城市功能,各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区扩张。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因为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各个市中心区的扩张都呈现无政府的无序状态,形成了著名的“肠粉一条街”——各地都在路边胡乱盖房子,路两边到处是工地,施工到一半由于资金不足就烂尾了,然后越建越乱…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市中心区,也发生在近郊区。
比如说位于广州东部的黄埔区,本来是个农业区,因地理环境类似珠江三角洲,所以这里成了广州工业发展的首选地之一。于是,黄埔区在八十年代初开始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变身工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但是,由于当时城市规划缺乏远见,工业区选址离市中心太远,又没有好的规划引导,导致后来的工厂几乎都是依河而建,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企业的改制和市场化的启动,大量产业外来工进入黄埔区,使这里迅速成为广州人口最多的地方。然而,当初设计的人行道和绿化带根本不够用,道路两侧到处都是违章搭建,搞得乌烟瘴气。这种情况直到广州进行全市大规模的“拆违治乱”行动才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