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资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政府投资的、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项目。 它有三个特点:
1、政府主导——通常由地方政府申请,并经国家相关部门审批同意进行建设。当然也有中央政府的项目,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2、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主要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与民生息息相关,如道路桥梁、自来水厂、生活垃圾处理等。
3、准公共物品属性——存在公共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的特征,同时兼具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即公共物品的某些特性,但不是完全具备。 这些项目通常收益可能不明显甚至要亏本(因为很多是公益性项目),但社会效益显著,所以靠财政支出和税收支持。
不过现在有些项目也开始尝试市场化运作,在保持公益性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方式寻求合理回报。这也就引入了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 此外还有一些不纳入GDP核算的项目,比如棚户区改造等,实际上也体现了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只是核算方法上并不计入GDP。
理论上讲,GDP是计算一国(或一地)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的总和;而基础设施投资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虽然它们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但这并不能说明二者是完全等同的。
目前我国的统计年鉴中并没有单独列出基础设施投资的GDP数值,所以我们无法获得更加详细的数据来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估算这个数字,比如通过观察各类资金投向的情况、地方财政收支状况以及通货膨胀水平等来大概估测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