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基金销售差的原因?

聂滢酿聂滢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业务层面来看,造成银行基金代销规模增长乏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渠道优势弱化——随着支付宝、天天基金等第三方机构以及券商、保险系公募基金的入局抢滩,银行在渠道方面的先发优势正在逐步淡化;同时,由于目前商业银行主要发挥的是资金中转作用(大部分客户还是通过代销机构直接下单),未真正参与到分销环节中去,因此难以从中获取交易佣金和其他相关收入(部分情况除外,例如代销公募基金STP业务模式)。 产品优势缺失——相较于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和第三方平台,银行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产品数量上,能够上架的产品有限,这与监管要求也密切相关。而产品种类和数量的欠缺,无法满足不同客户需求,进而丧失一部分客户资源。

由于目前基金业处于“一超称霸”的竞争格局,头部机构凭借品牌影响力和丰富的产品线占尽先机,银行想要通过加大产品推介力度来抢市场的机会比较渺茫。而且,近年来银行不断推出的“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产品,虽然定位高端,但实质上还是基于传统银行端,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信用卡服务等,与真正专注于金融理财服务的公司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科技支撑不足——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不仅利用线上渠道进行产品宣传,还依托大数据等技术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相比之下,作为线下起家的大型金融机构,银行在互联网时代仍沿用好客串的“柜台”服务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大型客户资源优势,在科技投入和创新力方面有待加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问题都是建立在银行代销基金业务仅聚焦于主营业态的基础之上。如果拓宽边界,将非银金融机构纳入观察范围,则问题答案将会变得简单明了: 渠道优势依旧——作为代销市场的后入者,除了个别情况外(如部分商业行因牌照限制,早期不能代销基金产品,现在可借助代理模式开展业务),银行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对第三方机构的渠道覆盖。尤其是一体化经营模式下(如资管业务),银行的业务开展更加受限。无论从现有监管框架还是业务实际来看,银行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均是以受托模式为主,即由银行作为资产管理人,为客户管理资产,此时银行充当的是投资顾问的角色,而非传统的融资中介。

对于这类以顾问式服务为主的金融产品,客户的初始选择往往更偏向于口碑较好的专业机构,而对于银行,即使为其提供经纪或托管等服务,也无法改变其“卖方”的身份,因此在与客户沟通时往往存在先天不足。考虑到买方投资顾问业务目前尚在试点阶段,银行想靠该业务打破渠道困境,恐怕很难。 产品优势渐显——这里的“产品优势”是指基于银行自有业务基础上的自主可控优势。尽管目前银行能上架的产品数量受到监管约束,远小于其他机构,但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这一限制因素会逐渐消失。银行还能结合客户的流动性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提供定制化产品配置建议,满足差异化的资产配置需求,实现中间收入的稳步提升。

当然,银行在产品营销上也可以与其他机构开展合作,通过联盟等方式扩大产品覆盖面。但无论如何,银行要想在产品方面取得突破,就必须增强自身实力,走价值创造之路,而不是单纯依赖外部资源,做短平快的生意。 科技注入活力——这里所说的科技不仅是指银行的IT系统建设,还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完善业务中台还是搭建智能运营体系,都需要强大的科技作支撑。更何况金融科技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内外联动,整体推进才能见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