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助献血取消了吗?
我是1995年2月,18周岁时,在首都医科大学的校园里,成为首都医学院第一批志愿献血者。 当年,校园里的宣传墙报,铺天盖地都是无偿献血的宣传。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那时候经常看《读者》,其中有一期(大概是1996年)的《读者》中刊登了关于无偿献血的文章,我印象深刻,所以也想参加。
我在学校里加入了红十字会,当时红会的学生会长是杨利伟的同学,我们俩一起去的。那时对输血、血液的生理知识知道得少,只是听工作人员说,定期献血有利于健康,就相信了。当时也没有过多的顾虑,觉得帮助别人很有意义。 我献的是全血,当时有200毫升和400毫升两种,我选了400毫升,也没感觉到什么不适,当天也正常上课。后来拿到一张《献血证》,上面记录着我的个人信息以及血液类型等。
时隔两年之后的一天,我和同学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血液科就诊,听到一个消息,有一个病人需要输血,可是医院血库的血不够,正在找同型血的病人去输血。我问医生我的血型能不能?医生说可以,但是要等到下午,因为你的血有可能被其他病人用掉。于是那天我下午才抽了血,晚上拿到了自己的血样,第二天上午医院通知我说,我的血液已经送给病人了。我当时还很兴奋,觉得很自豪!
又过了一年,大概1997年的夏天,我随父母到海南度假,在三亚的大街上,遇到一个流动采血车,车上写着“无偿献血”的字样。我上了车,发现里面摆放着几张桌子,几个穿着白大褂的人,正在忙碌地工作着。我登记信息后,躺在桌上,他们给我扎破手指,取了我的血样。几天后,我收到了一封信,里面是一张来自中国血液中心的化验报告单,显示我的血液合格。
从1995年到1997年间,我先后4次自愿献血共1.6升,当时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帮助到需要的患者,但我会一直珍藏这4张证明我热血青春的《献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