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何去何从?
去年开始,国内光伏行业进入下行轨道,多晶硅、晶片价格出现大幅下跌。根据PVInfoLink最新报价数据显示,截至2月9日,单晶致密块体(MCZ)出厂价已降至10.1元/片左右;多晶薄片(MMC)降至4.55元/片左右;多晶铸锭(CZ)降至28.9元/片左右。 而今年初,上述产品的报价还分别高达13.8元/片、6.7元/片和32.3元/片,短短两个月时间,跌幅均超过30%。 在电池片环节,由于下游需求疲弱,156.75mm单晶PERC电池片价格也从7.4元/瓦以上跌倒了最新的1.9元/瓦左右,跌幅达到75%,而166mm单晶PERC电池片的报价则从7.9元/瓦下降至1.88元/瓦,降幅同样在75%左右。 产业链价格的下滑势必会带来需求的增长,从而对股价形成支撑。以隆基股份为例,自2021年12月22日盘中创下历史新低以来,截至2月10日收盘,该股累计涨幅已达22.99%。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多晶硅料价格在去年12月初触底反弹后持续上行,但从总量上来看,当前多晶硅料的库存依然处于高位。
据东吴证券统计,目前多晶硅料厂商的库存量约为30-40万吨,环比增加8%-13%,同比增长93%-133%。而一线电池厂以及下游组件厂的库存量也维持高位运行,部分企业甚至高达500MW以上的库存,市场担心这些库存会不断侵蚀行业利润。 以2021年中报财务数据来计算,隆基股份、通威股份、阳光电源、捷佳伟创这四家核心光伏上市公司合计应收账款已经达到189亿元,而2020年全年这一数字仅为124亿元,这意味着在过去的半个年度里,光伏企业应收账款增加了近七成。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降价只是前期过度涨价的修正,行业整体库存仍处于高位,价格仍有下探空间,而下游需求又远未到充分释放的程度,因此短期内光伏板块难言反转,投资者还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