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利如何表达?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财务成果,表现为财产的增加,是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值部分。从会计意义上说,利润=销售收入-成本费用。 利润包括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的确认标准。确定收益总额必须将所有的收入全部列入,而确认支出的范围则需要仔细分析。对某些项目,如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等,其性质不同于主营业务;对这些项目的定性分析有助于准确确定企业的真正经营成果。 利润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营业收入减去各项成本、费用后的净额,即为利润总额,用P表示。
销售成本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耗费的总和,通常按产品销售数量、材料采购数量等进行分配与计算。 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而又属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这些费用的构成因行业不同而有区别。 还包括所得税费用,用T表示。
利润总额应缴所得税后,为净利润(或亏损)N,计算公式如下: N=P-T 对于非盈利性机构来说,利润在评价其业绩时没有意义,但财务管理中的很多决策都需要以利润为目标进行。
企业是创利的主体,企业创利能力是企业素质、企业实力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企业管理要以创利为中心,主要应体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上。
企业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合格产品与企业职工人数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润总额与销售净收入的比率,企业只有不断提高销售利润率,才能增加企业利润。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润总额与企业成本费用的比率,比率愈高,表示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愈好,创利能力愈强。
这三项指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考核,综合评价。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只有努力以较少的投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才能取得更多的利润,只有增加利润,企业才能发展。因此,企业要实行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实行规范管理,强化对各生产要素的使用管理,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