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良贷款上升原因?
央行发布的《2019年中国信贷政策报告》显示,2018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3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67亿元;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9%,比上年末上升0.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指出,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总体可控,但也要高度警惕个别银行风险向金融同业领域传导的迹象。
从单个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低于监管底线,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建设银行(香港)的的不良贷款率超过监管底线。 从区域上来看,北京分行和上海分行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高于监管底线,而东北三省和西北五省(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则都低于监管底线。
在城商行中,大连银行、河北银行、广东南粤银行、山西晋商银行、浙江泰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高于监管底线。 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农信社、农商行及村镇银行)的整体不良率高达4.12%,超过了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
对于不良率高企的原因,报告指出,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且融资困难,部分企业出现还款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不良贷款数量增加;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宏观去产能、去库存、去泡沫化等因素的影响。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使一些行业风险凸显,部分企业资金出现困难,导致这些企业的银行债务质量下降。例如,受整体经济增速趋缓、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资金链偏紧甚至断裂,一些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倒闭或跑路事件有所增加。
二是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加速推进,银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为追求效益,部分银行信贷投放“向上集中”和“向下分散”两极分化更为明显,提高了信贷管理难度。
三是部分银行经营理念不理性,盲目追逐高收益,在部分地区和行业授信过于集中,加上在前期高速增长过程中过于追求资产规模扩张,放松了信贷风险管控,导致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面临下行压力。
四是部分企业和个人还贷意愿不足,挪用贷款、恶意逃废债行为时有发生。例如,一些企业以虚假资料骗取贷款后挪作他用,甚至在贷款到期后用于还利息和本金;一些担保链核心企业出现风险后,带动其他企业一起陷入困境。
从国际经验看,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伴随较高水平的不良贷款。例如,韩国在1980~1990年经济以两位数高速增长,但10年间累计的不良贷款达2300亿美元,不良贷款率一度超过20%。我国经济已逐步进入“新常态”。有专家预测,未来经济增速可能维持在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水平,与国际上很多国家的高增长时期相当。相应地,银行业资产质量存在一定承压和波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