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ppp模式是什么?
PPP项目,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项目的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部门为合作建设运营基础设施项目而签订的特许合同。 根据我国现行法 律制度,PPP项目主要适用于交通、能源、水利等九大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回报低甚至没有回报,但是社会公益性较强。采用传统的政府财政投入模式,不仅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并加剧税收负担,也会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无法发挥。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和规范指引,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参加 PPP项目的建设。但并非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只有符合条件的企业才能在PPP项目中获得合理收益。
目前,各地政府发布的实施方案和试点文件都对参与的项目做出了限定,主要条件包括: (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二)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三)项目实施能为当地创造税收且具有可持续性; (四)项目具备一定收益性或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从实践来看,满足以上条件的项目一般具备如下特征: (一)投资金额较大。由于这类项目总投资额往往超过20亿元,因此对于企业的资金实力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不具备参与的条件。 (二)债务风险较大。除了个别融资平台公司外,大部分企业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而在PPP项目合同中一般都约定政府的付款义务以预算拨付为准则,这会使企业面临较大的债务偿还风险。 (三)经营风险较高。由于很多PPP项目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企业经营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较大,如果政府决策变化或者政府需求下降,都会对企业带来较大影响。同时,由于这些项目多具有专营性质,使得企业在财务上的自主权受到较多的限制。 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以上的特 征,就很难在该类项目中有所作为。所以,除了做好前期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 外,还要在合同谈判和履行过程中关注以下事项: (1)关注融资成本的分担问题。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一旦项目发生亏损,首先承担损失的是企业一方,这时如果企业能够及时取得政府的补贴将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在参与PPP项目时,应该密切关注可能获得的政府补助的资金规模和到位时间,并在会计处理时作出相应的账务处理。
(2)关注未来的政府回购条款。目前大多数的PPP项目协议中设置了政府回购条款,企业方应该充分关注该条款的约定情况,特别是回购价格和结算价格等相关细节的约定。如果预期收益较低或者无法排除未来政府财政困难导致无力回购的风险,则应该在财务分析和定价方面充分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