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经历的几次?

夏嘉一夏嘉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三次! 第一次,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打天下,市场力量极其微弱,经济起飞遭遇挫折后,通过改革开放重新激发市场的活力,中国成了世界工厂;第二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央行降准降息、财政刺激和四万亿投资,托住了经济的底线,中国成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第三次就是目前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虽然效果还很难说,但是至少态度很坚决。 每次危机或者衰退的时候都是政府出面救市的时候,当然每次政府的手段也有不同。

第一次是宽松货币,加大基建投入,提高财政赤字(后来超了预算),鼓励出口,培育GDP增长点——房地产。第二次则是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加入量化宽松(QE),甚至直接发行钞票(间接融资),同时依然鼓励出口和外需,培育新的动能。第三次则是加息,紧缩银根,配合税收政策,去产能、去库存,抑制房地产泡沫,防止通涨预期。

中国的经济模式其实一直都是宏观调控,所谓市场调节那只是针对微观主体而言的。宏观一定要管,而且要大力管。所以凯恩斯主义在中国一直是行得通的。只不过现在中国遇到了瓶颈,继续扩大财政赤字和货币投放已经很难奏效,且副作用明显(资产价格上升,通胀压力增加),再加上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多变,这次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都前所未有。

全柯华全柯华优质答主

改革开放30年实际上中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转型。 第一次是从80年代一直到1990年,“有水快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个时候是鼓励乡镇民营的发展,就是说农民种西瓜就形成一个西瓜大县,一个西瓜城;农民种木耳就成为木耳城。 第二次转型是从1990年到2000年,这是中国加入wto之前。这个阶段的理论叫做“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个时候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大城市,而大城市成为出口基地。 第三次从2000年加入wto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们叫“两头在外”。当时中国还不是内需大国,所以大量的“中国制造”出口到国外。 第四次就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到现在,我们讲“扩大内需”。为什么讲“两头在外”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全球资源的供应和市场容量在约束,而中国经济体量又比较大,所以,从2008年开始转到“扩大内需”。 未来的经济转型就是要解决结构问题,结构问题不解决,任何的调整都只是暂时的缓解(而不是永久的治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