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有现金贷?
在中国,人们有储蓄的习惯,而且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根据央行发布的《2017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7年全国住户存款增长了8.3%。 这些存款之所以会不断增加,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人们的理财观念逐渐增强,开始将一些闲置资金用于投资;再比如说国家一直在管控通货膨胀、货币超发,老百姓手里的钱如果不存起来就会贬值等。
虽然人们有存款这个习惯,但是贷款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如果仅仅是为了解决短期资金的周转,银行可能不爱理你(征信良好、资质优质的企业和居民也不例外)。这时候,互联网金融企业就提供了很好的借贷服务平台。 用户只需要在线填写资料,提交申请,就可以快速获得融资,而传统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要慢很多。这就是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而且,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运用下,很多互联网企业能够更充分地了解用户的信用状况和借款需求。 比如,在分期购物方面,淘宝就有“蚂蚁花呗”,京东有“白条”;在消费信贷领域,芝麻信用分推出之后,用户可以在信用基础上轻松获得贷款;在快速消费领域,51信用卡推出的“51秒借”,为用户提供最快3分钟放款、最高额度5万元的授信服务…… 在互联网企业的加持之下,贷款越来越便捷,流程也越来越简单。 这也是受到鼓励的方向。
利率高、无需抵押、放款速度快,现金贷模式吸引着部分急需用钱、征信缺失的人群,然而借贷者的收入难以覆盖其高昂的利息,在“借新还旧”的模式下,借贷者债务越滚越大。有现金贷遭遇“套路贷”、“裸条”、“爆仓”、“暴力催收”的现象屡见不鲜,现金贷成为争议不断、风险频发的的高危行业,现金贷究竟是如何在监管空白的领域野蛮生长?
为何中国会出现现金贷?有业内人士表示,主要缘于利率市场化和消费升级。2014年开始,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银行议价空间更大,银行纷纷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型,通过挖掘个人业务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推动着征信和风控体系的完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降低了信息搜寻和服务的交易成本在利率市场化深化和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中国从高储蓄、低消费开始走向高收入、高消费。
在消费升级趋势下,一些无法获取银行服务的长尾用户产生了小额、短期借贷的需求,而传统小额信贷存在高门槛、操作流程复杂、时效长的问题,无法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现金贷横空出世。
在政策上,现金贷处于监管空白地带,也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目前现金贷平台的放贷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自有资金放贷、ABS、助贷、P2P平台和银行系资金等。以ABS为例,某类贷款撮合平台以“小额贷款债权收益权转让”的模式发行多笔小额贷款,这类产品是根据《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备案发行的,这类平台没有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获取牌照和备案,却以类ABS的模式持续获得融资,是现金贷平台游走在监管空白地带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