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为何停牌?
2018年5月,广誉远发布公告,宣布对旗下老字号“安宫牛黄丸”进行提价,从此开启了中药涨价潮。 2019年1月份,上海某医院药品价格上涨,其中安宫牛黄丸涨到760元/丸,涨超10倍; 2019年3月份,北京同仁堂发布通告称,鉴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且供应紧张,为保证药品质量,将对安宫牛黄丸出厂价进行调整,平均涨幅约40%。 时隔两个月后,同仁堂再次发通告,将安宫牛黄丸价格上调,零售价每丸由560元调至600元,批发价每丸则由460元提高至500元。 除了直接提价外,不少中药材还以涨价为由,采取停售、限量销售等方式变相提价。比如,连花清瘟颗粒原先售价在10元左右,现在买四赠一,相当于12元/盒(8袋);而同仁堂生产的连花清瘟胶囊则从原价8元/粒上涨到15元/粒。
面对不断攀升的药品价格,国家出手干预了! 今年8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医保药品目录》,有7种中成药被列为谈判品种,而具有“清肺解毒”功效的安宫牛黄丸赫然在列。这意味着经过谈判,这些药品的价格会得到控制,并且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 但是,此次谈判并没有完全解决安宫牛黄丸涨价问题。因为此前已有多家药企获得批文,生产此类药品并上市销售,所以原料药和中间体的涨价并不再能够简单地转移到终端产品的价格上。于是,各家企业只能以不同方式对药品价格进行调控。如增加优惠折扣、赠送礼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