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有中国银行吗?
1,中国银行的行史中,早在民国时期就有过在舒城的分支机构。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中国银行设立皖北办事处,专管皖北和豫西两区的业务,主任为黄毅卿。办公地点设在合肥城隍庙。同年10月,皖北办事处改称皖苏办事处。
1948年12月,中原军区司令部发出通知,命令中原部队于次年1月起,停发一切军用粮草、军械、经费等项,由财政部分别通过银行转账汇解。为此,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同意拨给“江海关洋金”3万美元,交中行皖苏办事处购汇运交。这是国民党内对解放军采取的经济封锁措施之一。
2,1979年中国银行开始办理进出口贸易结算业务(对外汇款),当时没有成立外汇管理部,所有业务都归国际部管理。由于当时国家外贸部门实行出口打包贷款,即企业以货物所有权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支付货款,到期归还本息。因此最初的中行出口业务主要是按照外贸部门的委托,发放打包贷款。同时根据有关规定,中行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得经营同业业务,因此当时的外汇业务主要是对公(包括个人)的结售汇业务和外币兑换业务以及少量的外币贷款和贴现业务。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贸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开始实行预付货款和信用证支付方式,并逐渐发展成为如今国际上通行的以承兑汇票和托收方式为主。与此同时,国内其他银行也陆续开办了外贸结算业务,对中行的原有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在中国地图上,安徽省中南部有一个被称作“千古一县”的舒城,其建制有2200多年历史;舒城素有“文乡书海”美誉,近代先后出现桐(城)派散文作家12人和黄梅戏剧作家35人,著名作家萧军、胡适、朱光潜、舒传贤,都与舒城有一定渊源关系;舒城是千年古纸坊之乡、黑茶、黑米、黑桃乌龙之乡,是产粮大县、茶叶大县,著名的“舒席”畅销全国,被誉为“草编艺术之花”。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作家郑振铎曾经这样说:“舒城是老区、山区、库区和全国生态示范区,被定位为全国水利风景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皖西山系茶叶、黑木耳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国家规划建设的江淮分水岭及革命老区综合开发和扶贫攻坚重点区域。”
虽然舒城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物产丰富、山青水秀,但1998年之前这个地方还没有中国银行。由于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当时农村金融秩序混乱、信贷风险加大的形势制约,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根据上级行严格控制新设机构的有关要求,取消了在舒城县设点的计划。
就在人们以为中国银行进不了舒城的时候,一位来自基层行的人大代表——中国银行肥西支行行长杨志成,将建设“中国银行舒城支行”的建议带上了安徽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当时,安徽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代表们提出关于发展经济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230件,其中金融方面11件,杨志成代表提出的《关于请求中国银行安徽分行在舒城县设立分支机构的建议》就是其中之一。
人大代表的建议引起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的高度关注。根据安徽省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方案,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有关负责人多次带队前往舒城实地考察,并主动拜访六安市政府及人行、银监等相关部门,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和人员研究讨论。通过调研、走访,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的同志切实认识到在舒城建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感到作为国有金融企业,应当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责任。因此,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党委在多方考虑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克服种种困难,在舒城县设立中国银行舒城支行。
舒城支行2001年7月正式对外挂牌营业。到2012年末,舒城支行存款余额6.25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25亿元,贷款余额5.56亿元,不良资产现金收回率100%。此外,还办理农民工银行卡1500多张,在当地农村推广“金穗惠农通”工程,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实现存取款、小额支付、缴费等金融服务。2009年,舒城支行被安徽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状”;2010年,被安徽省金融学会授予“安徽省模范和谐金融单位”荣誉称号。
舒城支行成立10多年来,始终坚持立足当地,服务老区的宗旨,主动顺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积极支持地方产业的发展壮大,得到了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肯定。
舒城支行的成立,为舒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舒城的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正如当地的老百姓所说的:“过去做梦都没想到能在咱这千年古县享受中国银行的服务,没想到中国银行会把服务搬到咱家门口来,而且还有这么好这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