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如何转?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可以用“通缩性失业”来形容,转型就是要避免长期通缩和失业。 中国目前的通缩主要来自于上游产业(主要是原材料行业)的价格下跌,这些产品出口占了我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国际市场的需求减弱导致了这些产品的通货紧缩。 而下游行业的通货膨胀却是实实在在的。 当前我国CPI居高不下,食品价格飙升,这主要源于国内需求的旺盛,而旺盛的需求主要是政府用于拉动消费的税收和补贴政策所致。
我国的产能严重过剩,钢铁、建材、电解铝等行业都是如此,2011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了7.3亿吨,同比增长了9.5%,但钢材表观消费量只增长了4.5%。这意味着我国炼的铁比自身需要的还多,生产出来的钢材比自己消耗的数量还高,可见产能严重过剩之严重。
一方面是需要大量进口的石油、铁矿石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处于通缩状态;另一方面是国内很多行业的产品处于严重的通胀之中。这种上下涨幅截然相反的状况就是通缩性失业,也叫作需求拉动型通缩。 作为世界工厂,我国需要保持对外贸易的顺差以平衡国际上对于人民币的需求,从而维持本国货币的信用。于是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刺激出口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才能摆脱当前的通缩性失业困境。
中国的经济转型应该着眼于用税收和补贴来调节消费,减少对于出口的依赖,扩大内需。 但事实上,中国现在除了房地产和汽车这两大块仍然在依赖出口外,其他消费的税收都相当的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偏低,居民在购买住房、购车、教育方面都要纳税,这些税都不可能退还,增加了民生的负担。如果能把这些税收用来发放现金补贴给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或者用于公共交通、环保方面的建设,对中国经济的转型会更有利。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转型作为立足点。中国经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根本途径在于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形成适应中等收入阶段的新优势。这一优势应主要建立在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基础上,建立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建立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基础上。为此,必须在以下方面实现重大转变和突破。
一是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换,实现经济增长的市场化机制的重建。政府稳定政策继续发挥有效作用,但刺激力度逐渐减弱,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自主增长趋势日趋显现。前期受短期政策支持而扩张的经济部门逐步恢复到正常增长轨道,部分产能过剩的行业增长速度适度减缓,前期增长相对滞后的产业和领域增长势头日趋回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二是经济发展着力点由重视数量增长向重视质量提高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继续改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得到全面提升。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增长局面得到根本扭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是经济发展驱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落实。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通过经济驱动力的转换,实现发展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水平的稳定和持久。
四是经济增长稳定性持续增强,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保持经济增长所需的适度通货膨胀水平得以实现,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国际收支更加趋于平衡,经济风险和通胀压力得到缓解和释放。就业形势良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经济增长内生稳定性持续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