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工业质量差?

阳世堤阳世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因为工业品的质量评价机制和消费品不一样,不是按照“消费者满意”为唯一标准或者主要标准的。 所以题主所谓的“很多工业产品(比如汽车)质量其实很不错,但是往往有一些小瑕疵导致整体感觉变差”这种现象并不存在、至少是不正常的——任何产品的质检流程都是先尽可能找出所有缺陷然后看能否通过调整设计或者工艺来消除/减轻这些缺陷,如果最终无法解决这些缺陷那这些产品就得被判定为不合格品。当然,有的时候有些缺陷并不会影响使用性能所以可能不被认为是严重缺陷而是允许存在少量瑕疵即合格品——但这仅仅是因为这些缺陷本身不影响使用性能或者说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可靠性;这些缺陷的存在只是会影响产品在特定时间或条件下的表面形象而已,而不是说这些缺陷会影响使用寿命或者功能性…… 打个比方,产品检验好比是在检查一件已经做好的衣服(也就是产品本身的物理形态)有没有线头或者说有没有缝制/打磨/喷涂等工序不到位的地方,而质量保证体系则像是一套规定什么时间穿什么衣服(比如规定高温天气下工作时间必须配发工作服并且每天至少清洗换洗一次)的制度。

因此对于工业品而言,首先确保符合相应技术规范才是第一要求,其次再去考虑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耗、使用周期、保养要求等等相关细节——也就是说在规范的前提下再考虑实用性。而至于那些由于技术局限或者成本因素导致目前还不能做到完美的产品,只要其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并且能够逐步完善改进(比如软件系统升级打补丁之类的),那么就算不得优秀但起码也算合格甚至优良了。

虞朝华虞朝华优质答主

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政府部门、企业对工业质量的理解还停留在无缺陷、合规格等较低的层次上,对质量作为一种结果所体现出的优质、适用、可靠等特征的内涵缺乏清晰的认识,重视量的扩张和速度增长。

第二,企业作为质量的主体,提高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力量、管理能力和投入,不能保证必要的质量投入。

第三,技术基础薄弱。我国工业质量基础技术能力薄弱,产品质量设计、试验方法、性能验证等基础技术研究落后于发达国家,基础工艺和共性技术能力不足,计量测试基础能力薄弱。

第四,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入不足,对企业缺乏必要的激励政策和扶植措施,如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以节约资源实现清洁生产,推动质量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等,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