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是金本位吗?
1948年,民国政府颁布《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圆券发行总额为20亿元;同年5月,又颁布了《外汇管理条例》和《管理对外汇资与黄金出口令》,严禁国民政府机构和个人买卖外资或向外汇市场投放外汇。 也就是说在1948年之前,虽然法币已经严重贬值,但是民众手中还保留着大量实物货币,即“金圆卷”,每卷面值一元,含纯金0.22217克。由于当时美元对黄金的汇率约为1比35,所以1枚金圆券相当于0.64176克黄金。因此当时人们称金圆券为“金圆价”、“金圆券时代”。
1948年5月后,民国政府开始统一调度各地的金圆券,禁止其流通和使用。到1949年5月底,全国累计发行的金圆券已达24亿元,而同时期国内生产的黄金仅21万两,再加上国民党政府从美国购买的200万盎司(约合62万吨),合计221万盎司(约合736吨),按当时的汇率计算大约折合24亿美元。 这些黄金被运往台湾后,陆续被冶炼提纯,制成金条储备了起来。1971年以后,美国停止向日本出售武器,同时以越战泥潭拖累经济为由,将利率提升至历史最高水平10%以上,导致日元大幅升值并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到20世纪70年代末,1美元只能兑换3日元左右。
1979年底美苏战略天体导弹试验发生意外事故,美国核威慑能力遭到严重削弱。为了增强自己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美国再次启动军备竞赛模式,加大军工产业投入,通货膨胀更加猛烈。在此背景下,1980年后美联储连续五次加息至12%,试图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抑制通胀,但却加剧了日本的通缩恐慌,日元继续快速升值。
为了应对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里根政府采取了增加税收、削减财政支出、放松金融管制等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美元指数由此逐步下滑,金价开始回升。1980年到1985年间,伦敦现货金价从每盎司348.2美元上涨到451.7美元,涨幅达到了31%。与此同时,美国CPI也由1980年的108%下降到1985年的67%。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世界出现了一超独大的局面,美元作为国际结算/信用货币的地位更加稳固。尽管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伦敦现货金价曾达到465美元/盎司的历史高点,但此后美元指数屡创新高,一度涨破了120点关口,而伦敦现货金价格也只在500美元/盎司左右窄幅波动。
进入新世纪之初,美国国力进一步增长,“九·一一”事件之后布什政府发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消耗了巨额外汇资金,但美国凭借全球独一无二的经济实力和美元体系主导地位,仍然保持了经济的强劲增长。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经济疲软无力,GDP持续负增长,但仍然凭借美元体系的主导地位,不断向海外输出通货膨胀,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全面飙升,黄金的价格也从年初的780美元/盎司,上涨到了年底的1030美元/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