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元化中国?
说点题外话,关于“多”和“少”的思考。 多,意味着丰富性、多元性和复杂性。 少,意味着单一性、单调性和简化性。 在社会层面,我们常说要防止两极分化,避免贫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其实,在思维层面,我们也要注意尽量克服“马太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思想越来越僵化,认知能力越低的人越是坚信自己所相信的,而不再愿意花任何时间和精力去检验其真实性。
我们主张并努力营造一种多元的文化氛围,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鼓励对同一问题的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深入探讨,以促进思想的交融。只有“多”,才能带来思想和文化的繁荣。但“繁”并非就是好事。如果没有一个清晰有序的架构,任其“多”下去,就会让人乱。因为无序的多样,往往会演变为散乱和无序。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构建有序的多,而非无序的杂。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无论多么宏伟的目标,都必须靠人这个宏观存在体来达成。人的复杂性,就在于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更是感性的野兽。在面对不同问题时,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答案。而这种答案的差异,除少数带有明显偏见的个人因素导致的外,往往是由于人们面对的问题所处的具体环境有所不同所致。也就是说,问题本身是有其具体语境的,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
我们需要的是追求“有效能”的多元,而不是毫无边际的“万能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