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金去哪了?
2019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1.18万亿元,投资收益率14.06% ,创下6年来新高。其中,已实现盈余7315亿元,同比增长约90%! 这意味着作为公共财政一部分的社保基金账户钱变多了(相当于多了一个“蓄水池”),而且这个“池子”里的水还在快速增多,为日后发放退休工资、养老补贴打下良好基础。
然而这一数据的公布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相比个人和用人单位上交的社保费,这笔资金似乎“来得容易”,大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无数社保基金从业人员的辛苦努力和辛勤付出—— 因为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社保基金的资产配置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和盈利性原则。为了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国家要求社保基金委托专业人士进行投资管理,禁止机构或个人直接从事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等高风险的投资业务。 为了规范基金运作,社保基金会制定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章程》,并先后出台了投资管理办法、审计方案、会计核算办法等各项制度安排。
目前,社保基金会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项目评审流程和专家体系,对每一笔项目都要经过多环节的严格把关,确保投资项目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目前我国社保基金资产规模已达2.6万亿元,累计收益2.5万亿元,年均投资回报率达10%以上。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庞大的专业理财团队,正是他们的辛勤工作和谨慎操作才换来社保基金平稳增长。向这些幕后英雄们致敬!
统筹养老金不计息,简单理解就是存在银行里不赚钱。既不能随物价上涨,更不能通过指数化保值增值,只能原数放在那里,等退休时才能分文不少地发还给你(如果有贬值,那就是贬值了)。
其次,个人账户养老金空账运行。就是说你给社保局的钱都被用去支付已经退休的企业职工养老金了,而你个人账户上显示的那么多钱,其实早没有了。
养老金空账运行是各国在养老保险改革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在1997年,我国实行“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上个人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并计息,在个人退休后开始给其发放以个人账户积累额为基础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而统筹基金支付以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工资为基础的统筹养老金。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个人账户资金被用于支付已经退休的“中人”(即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就已参加工作的职工)的养老金。这是养老改革过程中为实现“中人”养老权益而采取的制度安排。如果完全按“统账分离”运行,已经退休的“中人”将拿不到养老金。
这种制度安排具有合理性与必然性,但由此产生了“空账”。这是养老保险转型成本的一部分,通过每年的财政补贴以及养老保险结余来消化。从1998年到2012年,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从119亿元升至2857亿元,增长近23倍。2012年底,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3.1万亿元,而基金实际累计结余2.4万亿元,形成了0.7万亿元的差额,即“空账”。
养老金“空账运行”并不是政府骗了老百姓多少钱,而是存在老百姓个人账户资金中,用于为个人储备养老钱的部分没有真正的“实有”。这笔资金是实实在在用于发放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了,不可能会“丢失”,但是今后如何筹措这部分资金发放下一代人的养老保险,是需要政府未雨绸缪认真制定方案的。